音乐作品的叙事结构与感性行态——以肖邦《第三叙事曲》为例
本文选题:音乐学写作 + 诗性-哲性创造性描述 ; 参考:《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作者曾在比较研究"音乐学分析"与"音乐学写作"两种音乐内涵阐释的方法之后,结合对海德格尔将艺术作品作诗化阐释的独特本体论方法的深入研究,提出以"诗性-哲性创造性描述"作为言说和阐释音乐意义的一种方法。文章通过肖邦《第三叙事曲》的作品实例去亲身示范与具体实施这种写作方法,着重从作品的叙事结构与感性行态上加以叙事与修辞,以音响感性作为研究起点,重点审视作品的体裁问题与深层内涵,进一步探究有关音乐作品的表演诠释与本体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
[Abstract]:Afte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methods of interpretation of musical connotations in Musicology Analysis and Musicology Writing,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a thorough study of Heidegger's unique ontological method of poetic interpretation of works of ar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method of "poetic-philosophical creative description" as a way to express and explain the meaning of music. Through the example of Chopin's third narrative,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and implements this writing method in person, focusing o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perceptual behavior of the work, and taking sound sensibi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search.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genre and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the works,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Noumenon meaning of the musical works.
【作者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基金】:2013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年度项目资助
【分类号】:J6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琴;从现代哲学解释学角度来看音乐作品的本质问题[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李娜;网络音缘——论网络的发展与音乐作品的传播[J];艺术研究;2005年02期
3 冯亚;;音乐课标教材中音乐作品的再加工[J];乐器;2008年11期
4 杨玫;;谈“语言表达”在音乐作品学习中的可行性[J];知识经济;2009年07期
5 解晓静;;音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艺海;2010年12期
6 王铉;;艺术与技术的交互(之三)——互动音乐作品的具体实现[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徐宁聆;;听众人数与音乐作品之间的价值关系[J];艺海;2011年10期
8 杜林峰;;亲身体验音乐作品的重要性——结合中国戏歌《故乡是北京》[J];大众文艺;2011年20期
9 亚博;;论欣赏者之于音乐作品实现其价值的重要性[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年03期
10 张志谦;;音乐史与音乐作品关系的学理反思[J];歌海;2012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雪青;《李岚清音乐作品集》首发式暨音乐会在京举行[N];镇江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丁薇;音乐作品要交给观众去检验[N];中国艺术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裴诺;中国音乐作品受世界乐坛关注[N];中国艺术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贺颖;音乐作品与音乐作品概念的历史及其感性—审美经验问题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囡;音乐作品构建的层次性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2 刘雨矽;“听”对应于敞亮的境界[D];上海音乐学院;2015年
3 赵颖;长笛乐团对于中国音乐作品的改编与演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超;《为她的清唱剧》与《时间魅力》[D];中央音乐学院;2015年
5 赵志勇;传统中音唢呐在现代音乐作品中的运用[D];中央音乐学院;2015年
6 李惠子;渗透与融合—卡佳·萨利亚霍两部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创作特点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5年
7 范弘硕;基于红外失败原理的交互式电子音乐乐器应用探索[D];四川音乐学院;2016年
8 伍茜;五部为打击乐而作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中声音组合的特点[D];中央音乐学院;2016年
9 林曼;回到现场[D];上海音乐学院;2016年
10 甄笑敏;藏族著名作曲家边洛及其音乐作品研究[D];西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17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2117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