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鼓与宋词演唱
发布时间:2019-08-16 15:19
【摘要】:唐代细腰鼓中的魏鼓、震鼓,在宋代形成相对统一的击奏方式——右击以杖,左拍以手,宋人习称其为杖鼓,有时亦称拍鼓、腰鼓。它们有若干独特的形制特征:前者鼓面凸起呈球状,后者鼓面平整;前者两端鼓面相同,后者鼓面一大一小等等,形成了其在歌舞表演中的优势:声音具有穿透力,强化歌舞声势,表现曲调清浊、高低、脆亮深沉等细微差别等等,在宋词演唱乃至歌舞表演中,增强了歌舞魅力,自身也成为重要的独奏乐器。宋词演唱消歇,杖鼓在流行歌舞中的地位遂风流不再。
【图文】:
“与歌者句拍相附为节”
霓裳彻。汗透鲛绡肌润,教人传香粉,媚容秀发。素娥以此词名振京师。[9]渲染气氛,增强气势,杖鼓这一功能同样引人注目,如宫廷宴会用以开尝静场,杖鼓表演与羯鼓、大鼓配合使用,数量大,声势足,杖鼓演奏者统一着特定服装,更加强了杖鼓的视觉表演效果,北宋天宁节(徽宗皇帝赵佶生日),宰执亲王宗室百官人内上寿的盛宴中,杖鼓使用达200面,是使用数量最多的乐器;演奏者的装束也是杖鼓部所特有:“皆长脚幞头,紫绣抹额,背系紫宽衫,黄窄袖,结带黄义塙。”杖鼓部成为教坊声势最大的部分①。“鼓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1]918,作为细腰鼓的杖鼓,其音效恰恰是“声舒而远闻”,与单支歌曲的演唱,当是绝配。舒缓悠扬、极具穿透力的鼓声,歌妓曼妙的舞蹈,如珠似玉的歌声,合成美妙的氤氲,令人沉醉,更何况杖鼓伎自身,在击奏过程中随着曲调变化,动作也自有韵律(见图6杖鼓伎②)。杨n\说“乐部中惟杖鼓鲜有能工之者”“,鲜有能工之者”未必,但是像杨素娥这样在个体表演中,能够歌、舞、鼓三者同时兼顾的歌妓,并不多见,这倒是真的。数量众多的杖鼓演奏同一曲调,在特定环境里也极具震撼力,宋词人李弥逊曾经对八月十五月夜下百面杖鼓打凉州的场景记忆深刻,比如《水调歌头》:八月十五夜集长乐堂,月大明,常岁所无,众客皆欢。戏用伯恭韵作白发闽江上,几度过中秋。阴晴相半,曾见玉塔卧寒流。不似今年三五,皎皎冰轮初上,天阙恍神游。下视人间世,万户水明楼。贤公子,追乐事,占鳌头。酒酣喝月、腰鼓百面打凉州。沉醉尽扶红袖,不管风摇仙掌,零露湿轻裘。但恐尊中尽,身外复何忧。3.独奏也是杖鼓在歌舞表演中的重要功能。在宋代,,独奏新曲与唐代传承而来的独奏旧曲一样流行?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7JA760036) 中国传媒大学“382”人才工程项目(编号:W08382327)
【分类号】:J632.52
本文编号:2527514
【图文】:
“与歌者句拍相附为节”
霓裳彻。汗透鲛绡肌润,教人传香粉,媚容秀发。素娥以此词名振京师。[9]渲染气氛,增强气势,杖鼓这一功能同样引人注目,如宫廷宴会用以开尝静场,杖鼓表演与羯鼓、大鼓配合使用,数量大,声势足,杖鼓演奏者统一着特定服装,更加强了杖鼓的视觉表演效果,北宋天宁节(徽宗皇帝赵佶生日),宰执亲王宗室百官人内上寿的盛宴中,杖鼓使用达200面,是使用数量最多的乐器;演奏者的装束也是杖鼓部所特有:“皆长脚幞头,紫绣抹额,背系紫宽衫,黄窄袖,结带黄义塙。”杖鼓部成为教坊声势最大的部分①。“鼓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1]918,作为细腰鼓的杖鼓,其音效恰恰是“声舒而远闻”,与单支歌曲的演唱,当是绝配。舒缓悠扬、极具穿透力的鼓声,歌妓曼妙的舞蹈,如珠似玉的歌声,合成美妙的氤氲,令人沉醉,更何况杖鼓伎自身,在击奏过程中随着曲调变化,动作也自有韵律(见图6杖鼓伎②)。杨n\说“乐部中惟杖鼓鲜有能工之者”“,鲜有能工之者”未必,但是像杨素娥这样在个体表演中,能够歌、舞、鼓三者同时兼顾的歌妓,并不多见,这倒是真的。数量众多的杖鼓演奏同一曲调,在特定环境里也极具震撼力,宋词人李弥逊曾经对八月十五月夜下百面杖鼓打凉州的场景记忆深刻,比如《水调歌头》:八月十五夜集长乐堂,月大明,常岁所无,众客皆欢。戏用伯恭韵作白发闽江上,几度过中秋。阴晴相半,曾见玉塔卧寒流。不似今年三五,皎皎冰轮初上,天阙恍神游。下视人间世,万户水明楼。贤公子,追乐事,占鳌头。酒酣喝月、腰鼓百面打凉州。沉醉尽扶红袖,不管风摇仙掌,零露湿轻裘。但恐尊中尽,身外复何忧。3.独奏也是杖鼓在歌舞表演中的重要功能。在宋代,,独奏新曲与唐代传承而来的独奏旧曲一样流行?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7JA760036) 中国传媒大学“382”人才工程项目(编号:W08382327)
【分类号】:J63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洪周希;韩国的杖鼓和四物[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李理;;杖鼓溯源[J];寻根;2008年05期
3 王凤桐 ,张林;陈e戆颜裙牡濒晒腫J];中国音乐;1991年01期
4 彭东焕;王映珏;;唐宋羯鼓、腰鼓考辨[J];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06期
5 蒲英;;音乐常识辞典(六十四)[J];音乐世界;1994年04期
6 戴宁;中国打击乐研究──古代鼓的起源与分类[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7 蓝雪霏;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杜亚雄;风格古朴 韵味悠长[N];音乐周报;2004年
本文编号:2527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2527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