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匹河乡怒族怒苏支系音乐地域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3 10:32
【摘要】: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位于云南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域”的东方大峡谷腹地,是全国唯一的怒族乡,这里的怒族自称“怒苏”,是中国境内怒族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世代居于高山峡谷、丛林茂密的封闭山区,怒苏人与在此区域相邻的傈僳、独龙等族群,既形成了生产生活、社会风俗、宗教礼仪等方面复杂而相融的文化生态和文化风貌,也在漫长的历史迁徙中,保存着本族完整的语言系统和民族个性,丰富多彩的音乐样式也得以流传下来。他们通过特有的“音乐”行为方式不仅承载了传统生活秩序,也将社群关系依此延续,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孕育下形成了怒苏人独有的音乐表达及浓厚的音乐地域风格特征。本论文旨在音乐人类学的背景下,以时间和空间双维度动态变化为视角,以怒族传统乐器“达比亚”、歌调“哦得得”为聚焦,通过观察怒苏人传统与现代环境音乐事象中的发生场域、社会功能及身体习得等方面的呈现方式,深描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与音乐文化的内在联系,分析地域性音乐风格的特征,以此拓宽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在学术实践中的路径,并为音乐民族志的书写提供一个个案研究。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构成。导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目的及内容、研究理论及方法,并对主题内容涉及到的研究现状、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同时将田野考察点置于广阔的历史社会与地理环境中进行勾勒,以便为正文部分怒族地域性音乐风格特征的成因及特征研究做出可寻的学术依据。正文由四个章节组成,分述如下:第一章,匹河乡怒苏支系生态坏境与族群记忆。高山深谷、密林陡坡不仅造就了怒族先民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的独特生活方式,也造就了他们善良博爱、团结友善、诚实守信的品性;别具一格的族群记忆,让怒苏人更了解自己的历史过往,对生活有着执着坚韧的心念,对自然神灵的崇拜使其拥有平和善良的族性。为此本章主要是对匹河怒苏支系所在的自然地理、人文生态坏境进行概括及梳理,同时对怒苏支系的族群迁徙历程与口述传说进行阐述。第二章,“达比亚”及“哦VV”发生的时空与互动场域。任何“音乐”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地点,通过个体音乐体验以及与音乐体验有关的族群认知而产生和传播的,为此“达比亚”及“哦VV”的发生与所在的时间、空间也有着特殊的联系。本章以“达比亚”及“哦VV”的发生为论域,围绕发生场域、社会功能及传承与维护方式等例举分析。第三章,“达比亚”及“哦VV”音乐的形态风格特征。特定的地理、自然、人文环境是人类生存并进而发展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产生和形成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达比亚”及“哦VV”的音乐地域特征,就是表征“人——地——音”的关系,因其处在的历史社会、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独特的音乐形式及其表达方式。本章主要通过对“达比亚”、“哦VV”的定弦法、弹奏手法、歌调种类、歌唱方式等音乐形态进行分析与比较,进一步深入具体的对地域生态环境与人类所创造音乐风格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此凸显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孕育不同音乐文化的重要基础。第四章,当代文化变迁中的“达比亚”及“哦VV”。当今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使怒苏人代表性传统音乐“达比亚”及“哦VV”的生态也受到深刻影响,呈现出一种城镇化、商业化、集体性与个体化等多重二元关系交织而成的复杂立体的态势。因此本章主要论述在当代时代背景下,“达比亚”及“哦VV”作为一种乡村文化是如何在传承与传播不同的路径上得以发展,尤其在非遗之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所存在的实践性的关注与研究,将如何为我们提供一种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存在的适应性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607
【图文】:
云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产量约 931 吨,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 7013 万元,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 6238 元山路崎岖河乡怒苏村寨多分布于碧罗雪山、高黎贡山海拔 1500 米到 2000 米地带。乡境坡、山峰、河谷、台地等五种地型,河流冲积扇主要分布于江边几条常年河边多分布于中山地带及江边沿线,台地主要分布于中山及江边,高山地带多为山。由于山河阻碍,人马驿道威崖埂阻,交通十分严峻,除了老姆登与知子罗村其它村寨都是土路及山路(路面宽度为 1.5 米左右),每逢遇下大雨以或冬天山都无法下山,生活用品及食物都是自己背或者靠马托运。
由于山河阻碍,人马驿道威崖埂阻,交通十分严峻,除了老姆登与知子罗村其它村寨都是土路及山路(路面宽度为 1.5 米左右),每逢遇下大雨以或冬天山都无法下山,生活用品及食物都是自己背或者靠马托运。图 1-1 老姆登村俯视,笔者摄于 2018 年 12 月 22 日
本文编号:2727197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607
【图文】:
云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产量约 931 吨,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 7013 万元,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 6238 元山路崎岖河乡怒苏村寨多分布于碧罗雪山、高黎贡山海拔 1500 米到 2000 米地带。乡境坡、山峰、河谷、台地等五种地型,河流冲积扇主要分布于江边几条常年河边多分布于中山地带及江边沿线,台地主要分布于中山及江边,高山地带多为山。由于山河阻碍,人马驿道威崖埂阻,交通十分严峻,除了老姆登与知子罗村其它村寨都是土路及山路(路面宽度为 1.5 米左右),每逢遇下大雨以或冬天山都无法下山,生活用品及食物都是自己背或者靠马托运。
由于山河阻碍,人马驿道威崖埂阻,交通十分严峻,除了老姆登与知子罗村其它村寨都是土路及山路(路面宽度为 1.5 米左右),每逢遇下大雨以或冬天山都无法下山,生活用品及食物都是自己背或者靠马托运。图 1-1 老姆登村俯视,笔者摄于 2018 年 12 月 22 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琴;;文化地理学与纳西族传统音乐的保护[J];文教资料;2015年12期
2 刘爱利;刘福承;邓志勇;刘敏;姚长宏;;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声景研究及相关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11期
3 彼得·豪夫·纳什;乔治·卡尔尼;黄虎;;音乐地理学的七个主题[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4 吴惠敏;;音乐与地理之关系的个案分析[J];音乐创作;2013年08期
5 黄凌飞;;拉祜族葫芦文化“身-声”表达的意义系统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01期
6 黄虎;;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征与生成背景[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7 黄凌飞;董宸;;拉祜族葫芦笙舞身—声—意“体化实践”的人类学阐释[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孟妍妍;;音乐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探究[J];大舞台;2010年08期
9 张皓;;中国当代艺术地理研究概论[J];前沿;2010年02期
10 薛艺兵;吴艳;;江苏传统音乐文化地理分布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坤;中国古代音乐传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龙梅;全球化背景下蒙古民族音乐的传播[D];内蒙古大学;2013年
2 高莎;“三道弯”体态形成的文化背景与地域特征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727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2727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