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与梦的三次联想”—杜蒂耶小提琴协奏曲《树之梦》作曲技法解析
发布时间:2020-12-12 16:16
亨利·杜蒂耶(Henri Dutilleux)是二十世纪法国当代音乐的大师级作曲家,他才华卓越,并且在创作中力图完美,所发表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精雕细琢的杰作。在他的音乐中,主题旋律并不是机械化地原样重复,而是通过多种方式的渐进变形,让音乐成为活生生的生命进程。不仅如此,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诗意表达,具有淳厚的人文内涵,在浩瀚如烟的当代音乐中独树一帜,深受世界各地的音乐从业者和音乐爱好者认可和赞赏。本文是以作曲家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树之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标题所蕴含的象征信息“树”、“梦”,逐步开展三次不同方向的联想,并且对作曲家极具代表性的技术“渐进生长”(Progressive Growth)进行进一步解析,归纳和总结出作品缜密的音高逻辑和泛调性现象,同时挖掘出作品的结构布局以及深层的音高结构控制,从而了解作曲家的艺术思维和创作美学。文章一共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动机以及方式。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讲述了杜蒂耶的生平以及音乐风格。第二章所进行的第一次联想是将树的形态与作品轮廓联系一起,从而探求作品的创作起源和象征意义。第三章所...
【文章来源】: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树形的不同体现谱例2-1
图 2-2 相互交织并具有自似性的枝桠一、枝桠与种子的联系枝桠从树干上滋生出来,小的枝叶又从枝桠上滋生出来,这让人联想到素材再现的方式。回到谱例 2-6“种子“乐段,第一乐句开始音为 G,其后结束在 A 音上。在整篇作品的许多段落,G 音都是作为起始音,这种相似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种子”乐段。有趣的是,哪怕许多片段有着与“种子”乐段不大相同的特征,并不会让人轻易地想到“种子”乐段,但也是起始在 G 音并结束在 A 音之上。谱例 2-10谱例 2-10 中是乐谱 F10-2 到 F10+3,音乐刚刚在这里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段落,A 段与 B 段,开始呈现出再现的迹象。F10 处,也就是上例中间 Fortissimo 之后,音乐回到了一开始的主题材料,只不过这时的节奏是连续的八分音符,并且做半音的颤音持续,这种经过了“变形”的再现,会让人找到一种似曾相识,但终究不识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杜蒂耶
音上作颤音演奏,并不断向上攀升,到达高点,然后突然的琶音下行将整部作品结束在了#G音上。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中心音在相对低一等的结构中出现。比如在第一乐章中,E 音也有着中心音的显影。在 F5、F9 至 F9-3 以及 F12+2 处,独奏小提琴数次到达小字三组的 E 音进行持续。值得注意的是,将全曲几个显要的中心音合并在一起:A;#C;E(主要在第一乐章);#G。这些音符组合在一起,勾画出了 A 大七和弦的轮廓。或者说这也暗示了 A 音在全曲中所拥有的核心地位。下图清晰地展示了整部作品中的调性布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国作曲家迪蒂耶的两部交响曲[J]. 高为杰. 音乐爱好者. 2004(09)
[2]在继往开来的创造中展现的十二音序列技法(上)──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研究[J]. 杨儒怀.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6(01)
博士论文
[1]杜蒂耶第二交响曲中的“渐进生长”研究[D]. 罗林卡.上海音乐学院 2014
硕士论文
[1]递次演进中的变化与重复[D]. 邬娟.中央音乐学院 2010
[2]弗洛伊德著作《梦的解析》中的隐喻研究[D]. 何志文.黑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12892
【文章来源】: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树形的不同体现谱例2-1
图 2-2 相互交织并具有自似性的枝桠一、枝桠与种子的联系枝桠从树干上滋生出来,小的枝叶又从枝桠上滋生出来,这让人联想到素材再现的方式。回到谱例 2-6“种子“乐段,第一乐句开始音为 G,其后结束在 A 音上。在整篇作品的许多段落,G 音都是作为起始音,这种相似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种子”乐段。有趣的是,哪怕许多片段有着与“种子”乐段不大相同的特征,并不会让人轻易地想到“种子”乐段,但也是起始在 G 音并结束在 A 音之上。谱例 2-10谱例 2-10 中是乐谱 F10-2 到 F10+3,音乐刚刚在这里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段落,A 段与 B 段,开始呈现出再现的迹象。F10 处,也就是上例中间 Fortissimo 之后,音乐回到了一开始的主题材料,只不过这时的节奏是连续的八分音符,并且做半音的颤音持续,这种经过了“变形”的再现,会让人找到一种似曾相识,但终究不识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杜蒂耶
音上作颤音演奏,并不断向上攀升,到达高点,然后突然的琶音下行将整部作品结束在了#G音上。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中心音在相对低一等的结构中出现。比如在第一乐章中,E 音也有着中心音的显影。在 F5、F9 至 F9-3 以及 F12+2 处,独奏小提琴数次到达小字三组的 E 音进行持续。值得注意的是,将全曲几个显要的中心音合并在一起:A;#C;E(主要在第一乐章);#G。这些音符组合在一起,勾画出了 A 大七和弦的轮廓。或者说这也暗示了 A 音在全曲中所拥有的核心地位。下图清晰地展示了整部作品中的调性布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国作曲家迪蒂耶的两部交响曲[J]. 高为杰. 音乐爱好者. 2004(09)
[2]在继往开来的创造中展现的十二音序列技法(上)──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研究[J]. 杨儒怀.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6(01)
博士论文
[1]杜蒂耶第二交响曲中的“渐进生长”研究[D]. 罗林卡.上海音乐学院 2014
硕士论文
[1]递次演进中的变化与重复[D]. 邬娟.中央音乐学院 2010
[2]弗洛伊德著作《梦的解析》中的隐喻研究[D]. 何志文.黑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12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291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