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南北派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9 04:38
竹笛是中国传统乐器,因由竹子制成而得名,在中国的历史上传承了几千年,有其独特的魅力。竹笛的鼻祖是飞鸟走兽的骨头制成的“骨笛”,骨笛在中国古代经历了材料、形制、音律等多方面的改良,发展成为了现在的竹笛。在中国古代,竹笛一直位于各种声腔、唱腔的从属地位,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戏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竹笛也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戏曲的成熟而发展成为戏曲伴奏的主要乐器。竹笛主要有梆笛和曲笛两种形制,南方戏曲和器乐合奏曲大多使用曲笛,而北方戏曲剧种大多使用梆笛来做伴奏乐器,竹笛艺术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从这一时期起逐渐清晰起来。20世纪50年代,本是作为戏曲伴奏乐器的竹笛,被一曲《喜相逢》搬上了独奏的舞台,随后,竹笛独奏曲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以曲笛演奏的南方风格的乐曲被人们称之为“南派”,而以梆笛演奏的北方风格的乐曲被人成之为“北派”,南派与北派被正式搬上了竹笛的历史舞台。竹笛的南派与北派,因其长期以来不同的历史、风俗、人文、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因而有了大相径庭的乐曲风格,本文以竹笛南派与北派各自的乐曲风格,深入的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南派与北派不同的风格,首先必然是体现在乐曲主体部分的...
【文章来源】: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图文】:
河南舞阳贾湖骨笛
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4图1-2浙江余姚河姆渡骨笛2、战国早期文物同在70年代,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也出土了一批文物,赵松庭老先生于《竹笛源流》一文中写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横吹的竹制的笛子,有五个音孔。七声音阶完整,小巧玲珑,制作考究,这证明了在离开汉朝尚有三四百年的战国时代,我国就已有了横吹的竹笛。”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有学者认为是篪,关于这个问题在后文有提及。出土文物如(图1-3):图1-3曾侯乙墓篪3、西汉初期文物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乐器,此汉墓公元前168年建成,出土的乐器有琴、瑟、筑、竽各一件,笛两件。出土的笛子制作材料为竹子,形制相同,长度一长一短,都在20厘米-25厘米之间,有一吹孔位于管身的一面,另有六个音孔位于笛子正上面,吹孔与按音孔之间形成了垂直角,可惜出土时两支笛
曾侯乙墓篪
本文编号:2945022
【文章来源】: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图文】:
河南舞阳贾湖骨笛
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4图1-2浙江余姚河姆渡骨笛2、战国早期文物同在70年代,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也出土了一批文物,赵松庭老先生于《竹笛源流》一文中写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横吹的竹制的笛子,有五个音孔。七声音阶完整,小巧玲珑,制作考究,这证明了在离开汉朝尚有三四百年的战国时代,我国就已有了横吹的竹笛。”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有学者认为是篪,关于这个问题在后文有提及。出土文物如(图1-3):图1-3曾侯乙墓篪3、西汉初期文物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乐器,此汉墓公元前168年建成,出土的乐器有琴、瑟、筑、竽各一件,笛两件。出土的笛子制作材料为竹子,形制相同,长度一长一短,都在20厘米-25厘米之间,有一吹孔位于管身的一面,另有六个音孔位于笛子正上面,吹孔与按音孔之间形成了垂直角,可惜出土时两支笛
曾侯乙墓篪
本文编号:2945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2945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