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电子音乐《空山鸟语》鸟鸣声音的点线面设计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1-01-08 12:29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事物变得越来越智能化,音乐也变得更具科技感、神秘感、视觉感……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更是音乐的灵魂。如今越来越多的作曲家们开始探索声音的奥秘,挖掘声音的更多可能性。《空山鸟语》是笔者原创电子音乐作品,以自然界鸟鸣声为创作题材来表达百鸟争鸣、空谷回响的音乐景象。为了更好的表达百鸟争鸣、空谷回响的音乐画面,笔者将鸟鸣声音设计为点、线、面状。使用频率随机调制形成点状游移型音响表现灵动的鸟鸣声音;使用振幅线性调制形成线状持续型音响表现柔美的鸟鸣声;使用相位周期调制形成面状重复型音响表现余音缭绕的音象。点状游移型音响、线持续型音响、面状重复型音响在结构上起“起转合”结构作用。点状游移型音响在结构上起色彩呈示作用;线状持续型音响在结构上起到叙事展开作用;面状重复型音响在结构上起对话再现作用。通过《空山鸟语》的创作实践,笔者希望能够为电子音乐点、线、面状声音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方式方法,为自然声音与电子音乐结合的创作提供新创意。 

【文章来源】:济南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电子音乐《空山鸟语》鸟鸣声音的点线面设计与应用


声音频率随机调制的点状声音参数截图

声音,振幅,线性,参数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图2.2声音振幅线性渐强调制参数截图当振幅(amplitude)调至22%,在其它参数不变的基础上,声音随着时间做渐弱的振幅线性变化,此时输出的音响为线状渐行渐远逐渐减弱的鸟鸣音响。其调制参数如图2.3所示。通过振幅的线性调制形三连音、五连音节奏型的线状鸟鸣声音效果,产生具有“叙事性”的音响效果,营造柔美、抒情的声音环境氛围。图2.3声音振幅线性渐弱调制参数截图振幅线性调制技术实现了对鸟鸣声的线状声音设计,振幅线性调制在改变声音形态基础上形成具有叙事性的音响2.3相位周期调制的面状声音《空山鸟语》鸟鸣声音的面状设计在声音素材上选用鸟鸣声低音区音色。低音区深沉、浑厚的音色符合表现余音缭绕的声音形象,为更好的表现空谷回响、余音缭绕的音

声音,调制参数,振幅,线性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图2.2声音振幅线性渐强调制参数截图当振幅(amplitude)调至22%,在其它参数不变的基础上,声音随着时间做渐弱的振幅线性变化,此时输出的音响为线状渐行渐远逐渐减弱的鸟鸣音响。其调制参数如图2.3所示。通过振幅的线性调制形三连音、五连音节奏型的线状鸟鸣声音效果,产生具有“叙事性”的音响效果,营造柔美、抒情的声音环境氛围。图2.3声音振幅线性渐弱调制参数截图振幅线性调制技术实现了对鸟鸣声的线状声音设计,振幅线性调制在改变声音形态基础上形成具有叙事性的音响2.3相位周期调制的面状声音《空山鸟语》鸟鸣声音的面状设计在声音素材上选用鸟鸣声低音区音色。低音区深沉、浑厚的音色符合表现余音缭绕的声音形象,为更好的表现空谷回响、余音缭绕的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沉浸式多种媒体融合下的中国电子音乐视听艺术呈现[J]. 王铉,戴姗珊.  人民音乐. 2019(10)
[2]中国电子音乐中的交响诗——张小夫《诺日朗》中的叙事性与“融合”的美学[J]. 刘彦玲.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9(02)
[3]中国民族乐器与现代电子音乐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以《轮回》为例[J]. 董宸,陈蕾.  艺术评鉴. 2019(11)
[4]音乐与计算机的跨学科对话——2018音乐人工智能发展研讨会侧记[J]. 梁晓晶,李子晋.  人民音乐. 2019(03)
[5]结构二元性之文本结构与动态音响[J]. 贾达群.  中国音乐学. 2016(01)
[6]对中国电子音乐发展脉络的梳理与评估[J]. 张小夫.  艺术评论. 2012(04)
[7]电子音乐创作思维在声学乐器中的实现特征——从具有电子音乐工作经验的作曲家谈起[J]. 李嘉.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1(04)
[8]从“工作室”到“舞台”——电子音乐的表演形式及特征[J]. 李鹏云.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1(01)
[9]音色-音响在管弦乐组曲《五行》中的结构力作用[J]. 戴华丽.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0(02)
[10]音响与织体的运作作为音乐结构的组织手段——陈怡赴美后作曲风格形成阶段之三[J]. 郭新.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0(02)

博士论文
[1]特定“空间”环境下的当代电子音乐创作技法研究[D]. 李磊.上海音乐学院 2016
[2]音响结构思维研究[D]. 徐志博.上海音乐学院 2011
[3]陈怡交响乐作品中的“多重结构”解读[D]. 李涛.上海音乐学院 2010
[4]频谱音乐的组织结构[D]. 肖武雄.上海音乐学院 2008

硕士论文
[1]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技法在作品中的应用[D]. 羊翌.上海音乐学院 2019
[2]幻听音乐作品的声音变形及其组织方式[D]. 徐雨帆.星海音乐学院 2018
[3]GRM-TOOLS的调制方法在电子音乐作品《维》中的实际运用[D]. 郭仁杰.南京艺术学院 2017
[4]从作品《脸谱Ⅰ》整体架构中解析多元材料的对比与融合[D]. 时昊.中央音乐学院 2016
[5]融合—电子音乐多元化结构初探[D]. 龙凌子.上海音乐学院 2016
[6]从卢托斯拉夫斯基的织体音响看其音乐中的结构思维[D]. 吴晓晓.四川音乐学院 2011
[7]电子音乐创作的符号性特征研究[D]. 王泽.中央音乐学院 2011
[8]电子声学音乐中的音响研究及音频技术的应用[D]. 杨音.上海音乐学院 2010
[9]论卢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音色、音响结构[D]. 樊希.上海音乐学院 2010
[10]创作理念的确立与技术平台的确立[D]. 张晨.中央音乐学院 2010



本文编号:2964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2964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a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