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乐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9 17:50
论文以《吕氏春秋》乐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吕氏春秋》乐论的思想来源、《吕氏春秋》论音乐的起源、《吕氏春秋》的乐论与天道、《吕氏春秋》论音乐审美、《吕氏春秋》论音乐功能等。前诸子时期和诸子时期的乐论都对《吕氏春秋》的乐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吕氏春秋》完整地继承了前诸子时期关于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以及“和”、“平”的音乐审美标准。《吕氏春秋》大多继承了儒家的乐论,但在音乐是否要以仁义为内核等问题上,《吕氏春秋》认为音乐来源于“太一”(“道”),认为音乐是对自然之声的模仿,这种乐论思想归属于道家。《吕氏春秋》不认同墨家、法家的“非乐”论,看到了音乐对于社会政治的积极作用。大体说来,《吕氏春秋》乐论是以道家思想为内核同时也吸收了儒家思想而构建的。《吕氏春秋》认为音乐起源于模仿,乐器与技法也起源于模仿,并认为早期音乐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光,从单音单节到旋律和声、手舞足蹈到成部的舞蹈,从附庸于其他活动到成为独立的人类活动,由室外、自然进入室内、朝堂宗庙。《吕氏春秋》中所载的东、南、西、北四“音”,代表着最早的地域性民歌的形成。在先秦诸子中,《吕氏春秋》对音乐起源的论述是最为全面的,将先秦乐论提升到一...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吕氏春秋》乐论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前诸子时期的乐论
第二节 先秦儒家的乐论
第三节 先秦道家的乐论
第四节 先秦墨家、法家的乐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吕氏春秋》论音乐起源
第一节 音乐起源于模仿
第二节 乐器与技法起源于模仿
第三节 早期音乐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音乐地域性的形成
第五节 伶伦制乐律——乐律的形成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吕氏春秋》论乐论与天道
第一节 “生于度量,本于太一”
第二节 《吕氏春秋》乐论中的“数”思维
第三节 《吕氏春秋》中的三分损益法
第四节 《吕氏春秋》乐论中的感应思维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吕氏春秋》论音乐审美
第一节 音乐审美本质
第二节 “以适听适”
第三节 “性”与“乐”
第四节 “心”与“乐”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吕氏春秋》论音乐功能
第一节 “贵乐者,为其乐也”
第二节 “乐之务在于和心”
第三节 “教民平好恶、行理义”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感应论”音乐美学的理论自觉——《吕氏春秋》《淮南子》《乐记》的论乐理路[J]. 刘承华. 音乐研究. 2018(02)
[2]早期中国的感应思维——四种模式及其理性诉求[J]. 李巍. 哲学研究. 2017(11)
[3]“夫乐有适、心亦有适”古代审美主体的接受心理——读《吕氏春秋·适音》及相关文献笔记[J]. 夏燕靖.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3)
[4]《吕氏春秋》乐论思想疏证[J]. 韩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5]《吕氏春秋》“以乐和心”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 修建军.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6]“乐本体”思维模式在秦汉道家音乐思想学理性思考中的存在——以《吕氏春秋》中《大乐》、《适音》为例的分析[J]. 修海林. 中国音乐学. 2012(02)
[7]《吕氏春秋》音乐功能观的人类学阐释——兼论古代诗论相关内涵[J]. 柳倩月. 湖南社会科学. 2012(01)
[8]“乐”之“化生”与“化成”——《吕氏春秋·大乐/古乐》篇中的时间与历史[J]. 李方元. 中国音乐学. 2012(01)
[9]论《吕氏春秋》与《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趋同[J]. 薛永武.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10]《乐记·乐本》与《吕氏春秋·大乐》音乐发生观的比较——儒家与道家对音乐发生的逻辑认识及其理论价值[J]. 宋克宾.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0(04)
本文编号:2967121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吕氏春秋》乐论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前诸子时期的乐论
第二节 先秦儒家的乐论
第三节 先秦道家的乐论
第四节 先秦墨家、法家的乐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吕氏春秋》论音乐起源
第一节 音乐起源于模仿
第二节 乐器与技法起源于模仿
第三节 早期音乐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音乐地域性的形成
第五节 伶伦制乐律——乐律的形成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吕氏春秋》论乐论与天道
第一节 “生于度量,本于太一”
第二节 《吕氏春秋》乐论中的“数”思维
第三节 《吕氏春秋》中的三分损益法
第四节 《吕氏春秋》乐论中的感应思维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吕氏春秋》论音乐审美
第一节 音乐审美本质
第二节 “以适听适”
第三节 “性”与“乐”
第四节 “心”与“乐”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吕氏春秋》论音乐功能
第一节 “贵乐者,为其乐也”
第二节 “乐之务在于和心”
第三节 “教民平好恶、行理义”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感应论”音乐美学的理论自觉——《吕氏春秋》《淮南子》《乐记》的论乐理路[J]. 刘承华. 音乐研究. 2018(02)
[2]早期中国的感应思维——四种模式及其理性诉求[J]. 李巍. 哲学研究. 2017(11)
[3]“夫乐有适、心亦有适”古代审美主体的接受心理——读《吕氏春秋·适音》及相关文献笔记[J]. 夏燕靖.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3)
[4]《吕氏春秋》乐论思想疏证[J]. 韩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5]《吕氏春秋》“以乐和心”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 修建军.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6]“乐本体”思维模式在秦汉道家音乐思想学理性思考中的存在——以《吕氏春秋》中《大乐》、《适音》为例的分析[J]. 修海林. 中国音乐学. 2012(02)
[7]《吕氏春秋》音乐功能观的人类学阐释——兼论古代诗论相关内涵[J]. 柳倩月. 湖南社会科学. 2012(01)
[8]“乐”之“化生”与“化成”——《吕氏春秋·大乐/古乐》篇中的时间与历史[J]. 李方元. 中国音乐学. 2012(01)
[9]论《吕氏春秋》与《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趋同[J]. 薛永武.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10]《乐记·乐本》与《吕氏春秋·大乐》音乐发生观的比较——儒家与道家对音乐发生的逻辑认识及其理论价值[J]. 宋克宾.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0(04)
本文编号:2967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2967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