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出土编钟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2 23:11
随着山西出土文物的不断发现,青铜编钟作为研究先秦“三晋文化”最不可或缺的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成为学术界各个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历史文化视角为基准展开,通过对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探讨山西出土编钟所处的历史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山西先秦时期出土的六组编钟进行音乐本体方面的考察研究,归纳出山西出土编钟的音乐特征。最后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对出土编钟纹饰、音列与铭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分析乐器中折射出的文化特征。试图为先秦时期山西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及编钟历史演变提供一些具体的资料。本文将从以下三个部分对山西地区出土编钟展开探讨研究:一、针对先秦时期山西出土编钟的历史文化环境进行论述。首先,追溯了晋国的历史文化环境与音乐文化环境。其次,将山西出土编钟的地理分布情况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山西出土六组编钟的地理分布、形制与纹饰进行了整理。最后对六组编钟的墓主身份展开辨析。通过上述内容的探讨,对山西地区出土编钟整体情况进行阐述。二、从音乐本体的角度出发,对出土编钟的形制、纹饰、测音、铭文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六组出...
【文章来源】:西安音乐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为太原金胜村88号墓编钟,钮钟好,其余均破损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8五、太原金胜村编钟图2-7①图2-8②图2-7为太原金胜村88号墓编钟,钮钟9件,为明器,其中仅编号7和9两件完好,其余均破损。钟体呈合瓦型,舞部小,鼓部大,枚36个。纹饰相同,大小依次成列,钮似三角状,鼓部正中有夔龙纹,其它部位均为素面。钟体薄,制作粗糙。图2-8为太原金胜村673号墓编钟,共9件,1件为实用的大镈钟,8件钮钟,为明器,整组编钟均破损严重,出土时8件钮钟均置于大镈体内。镈体通高64厘米,成合瓦型,已破。钮做双虎口衔螭,镈底比舞略大,舞饰饕餮纹和夔凤纹,36个枚作团龙纹,鼓部饰夔龙衔螭,四周框作云纹和蟠虺纹。钮钟8件,形制与纹饰相同,大小依次成列,明器。花纹粗陋,钟体呈合瓦型,钮由双虎衔环,环上饰贝纹,枚饰有团龙,鼓部饰双夔龙,篆饰云纹。③第二节音律分析在本文所论述的六组编钟中,由于保存情况的原因,其测音数据较为完整详细且可得到完整测音结果的为M8、M64、M93号墓编钟。因此,在下文的论述中,笔者将对该三组编钟的测音进行分析。①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编[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67.②同1.③同1.
本文编号:3094655
【文章来源】:西安音乐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为太原金胜村88号墓编钟,钮钟好,其余均破损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8五、太原金胜村编钟图2-7①图2-8②图2-7为太原金胜村88号墓编钟,钮钟9件,为明器,其中仅编号7和9两件完好,其余均破损。钟体呈合瓦型,舞部小,鼓部大,枚36个。纹饰相同,大小依次成列,钮似三角状,鼓部正中有夔龙纹,其它部位均为素面。钟体薄,制作粗糙。图2-8为太原金胜村673号墓编钟,共9件,1件为实用的大镈钟,8件钮钟,为明器,整组编钟均破损严重,出土时8件钮钟均置于大镈体内。镈体通高64厘米,成合瓦型,已破。钮做双虎口衔螭,镈底比舞略大,舞饰饕餮纹和夔凤纹,36个枚作团龙纹,鼓部饰夔龙衔螭,四周框作云纹和蟠虺纹。钮钟8件,形制与纹饰相同,大小依次成列,明器。花纹粗陋,钟体呈合瓦型,钮由双虎衔环,环上饰贝纹,枚饰有团龙,鼓部饰双夔龙,篆饰云纹。③第二节音律分析在本文所论述的六组编钟中,由于保存情况的原因,其测音数据较为完整详细且可得到完整测音结果的为M8、M64、M93号墓编钟。因此,在下文的论述中,笔者将对该三组编钟的测音进行分析。①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编[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67.②同1.③同1.
本文编号:3094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094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