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性别文化特征透析
发布时间:2021-04-27 04:17
本文以羌族具有代表性的四种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羊皮鼓舞、莎朗、羌笛、羌族口弦为例,解读羌族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别文化特征,并分析其传承实践中形成性别差异的原因。文章认为,非遗文化传承在新时期面临男多女少、后继乏人等问题,适当打破传承体系的性别禁忌,是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文章来源】:四川戏剧. 2019,(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羌族音乐舞蹈类非遗文化实践的性别文化特征
(一)羊皮鼓舞:只能由男性参与的宗教性舞蹈
(二)莎朗:纪念羌族女神的群众性舞蹈
(三)羌笛:边关男人们思乡的诉说
(四)羌族口弦:似女性柔情的田间地头春风
二、羌族非遗文化之性别特征的成因
(一)宗教仪轨的禁忌
(二)传男不传女的旧俗与性别认识
(三)项目性别气质自然选择的结果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羌族羊皮鼓舞的文化符号与美学思考[J]. 邓小娟,关樱丽. 甘肃社会科学. 2014(04)
[2]唐宋边塞诗词羌笛悲凉意象成因[J]. 谭浩烨. 文学教育(上). 2011(01)
[3]羌笛考[J]. 袁炳昌. 乐器. 1992(04)
本文编号:3162748
【文章来源】:四川戏剧. 2019,(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羌族音乐舞蹈类非遗文化实践的性别文化特征
(一)羊皮鼓舞:只能由男性参与的宗教性舞蹈
(二)莎朗:纪念羌族女神的群众性舞蹈
(三)羌笛:边关男人们思乡的诉说
(四)羌族口弦:似女性柔情的田间地头春风
二、羌族非遗文化之性别特征的成因
(一)宗教仪轨的禁忌
(二)传男不传女的旧俗与性别认识
(三)项目性别气质自然选择的结果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羌族羊皮鼓舞的文化符号与美学思考[J]. 邓小娟,关樱丽. 甘肃社会科学. 2014(04)
[2]唐宋边塞诗词羌笛悲凉意象成因[J]. 谭浩烨. 文学教育(上). 2011(01)
[3]羌笛考[J]. 袁炳昌. 乐器. 1992(04)
本文编号:3162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162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