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侗族多声丧葬鼓吹乐探究
发布时间:2021-04-27 19:48
贵州侗族鼓吹乐是近年来被音乐学界发现和关注的一个重要乐种。由于历史的原因,唢呐主奏的鼓吹乐入黔相对较晚,其发展也较缓慢,加之它幽闭于深山和当地对丧葬用乐的忌讳等原因,此乐种一直处于封闭隐匿的状态。贵州侗族鼓吹乐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多声性,鼓吹乐曲在多声思维的基础上将本民族固有的音乐元素以及侗族大歌的音乐结构有机地融为一体,说明侗民族在吸收异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又将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其间,这是侗族鼓吹乐最具价值之处。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2020,33(05)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侗族鼓吹乐生态环境和起源
(一)环境封闭和演奏禁忌形成了多声鼓吹乐的隐秘性
(二)伦洞、独洞两村寨侗族鼓吹乐的中心地位
(三)侗族鼓吹乐探源
二、侗族鼓吹乐队的结构
三、侗族鼓吹乐的音乐特征
四、侗族鼓吹乐的音高问题
(一)侗族鼓吹乐的特性音程
(二)“鸣金”(包锣)与乐队的音高关系
五、侗族鼓吹乐的多声性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贵州民间鼓吹乐与“苗疆走廊”的关系看贵州文化主体性认同[J]. 徐小明.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9(01)
[2]贵州鼓吹乐与“古苗疆走廊”的关系初探[J]. 徐小明.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8(03)
[3]侗族大歌研究50年(下)[J]. 张中笑.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3(03)
[4]侗族大歌研究50年(上)[J]. 张中笑.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3(02)
[5]元明清时贵州地区的外来移民[J]. 古永继. 贵州民族研究. 2003(01)
[6]明代汉民族对贵州社会历史发展的贡献[J]. 翁家烈. 贵州民族研究. 1993(02)
本文编号:3164058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2020,33(05)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侗族鼓吹乐生态环境和起源
(一)环境封闭和演奏禁忌形成了多声鼓吹乐的隐秘性
(二)伦洞、独洞两村寨侗族鼓吹乐的中心地位
(三)侗族鼓吹乐探源
二、侗族鼓吹乐队的结构
三、侗族鼓吹乐的音乐特征
四、侗族鼓吹乐的音高问题
(一)侗族鼓吹乐的特性音程
(二)“鸣金”(包锣)与乐队的音高关系
五、侗族鼓吹乐的多声性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贵州民间鼓吹乐与“苗疆走廊”的关系看贵州文化主体性认同[J]. 徐小明.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9(01)
[2]贵州鼓吹乐与“古苗疆走廊”的关系初探[J]. 徐小明.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8(03)
[3]侗族大歌研究50年(下)[J]. 张中笑.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3(03)
[4]侗族大歌研究50年(上)[J]. 张中笑.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3(02)
[5]元明清时贵州地区的外来移民[J]. 古永继. 贵州民族研究. 2003(01)
[6]明代汉民族对贵州社会历史发展的贡献[J]. 翁家烈. 贵州民族研究. 1993(02)
本文编号:3164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16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