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末伦”音乐及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01:05
本文关键词:壮族“末伦”音乐及传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特定的民族艺术是特定文化土壤的产物,不同的历史、地理、民族、宗教、语言形态,催生出不同的民间音乐形态。壮族“末伦”是产生于广西西南部文化土壤的一种地方活态文化,主要流布于广西靖西县、德保县大部分乡镇及与之相邻的天等县交界地区,包括仪式末伦和曲艺末伦两种形态。仪式末伦是以流行于广西西南地区壮族"haet moed"仪式活动为载体,特指仪式过程中执仪巫婆建构的音声。曲艺末伦是广西壮族民间曲艺较具代表性的一种,发展至今已有德保北路末伦、德保南路末伦、靖西上甲末伦、靖西下甲末伦四种形态,其中德保北路末伦和靖西下甲末伦的传播力度和影响范围较广。曲艺末伦即当下众多学者所言末伦,而仪式末伦是曲艺末伦的源流之根。本文对壮族“末伦”的两种形态分别进行阐述,二者之间既各自独立,又存在关联。音乐是各民族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生活的面貌。“末伦”是壮族音乐文化中的一种,是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被看做是“边缘的活力,对于中国文化格局和生命力具有本质的意义”。本文以仪式活动实录、音乐形态分析和末伦教育传承三大要素为切入点,全文由序论、正文和结语组成。在序论中简要说明了选题的缘由、研究的问题,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正文第一章节,首先,陈述末伦产生的文化生态,通过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介绍,初步认识调查点和调查对象的依托平台;其次,通过文献与田野互证,探究壮族“末伦”的起源,将末伦的起源和流变予以脉络化梳理,提供给人一个直观的认识。第二章节,首先,对壮族“消灾解难”仪式末伦音乐活动个案进行实录,翔实地记录整个仪式过程;其次,对贯穿整个仪式过程的仪式音声进行分析;最后,对仪式末伦的地方认知、信仰根基和功能结构等多方面进行音乐文化阐释。第三个章节,首先,对壮族曲艺末伦的社会传承现状进行调查;其次,对曲艺末伦音乐形态进行分析,并对仪式末伦和曲艺末伦音乐形态异同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归纳曲艺末伦的社会价值功能。第四个章节,主要关注于末伦当下的传承思考,首先,对曲艺末伦在学校教育传承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肯定学校教育传承曲艺末伦的特殊地位和优势;其次,引发对末伦今后传承的新思考,如歌者观照、活态传承、文化自觉等,试图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有益借鉴。对所有民族来说音乐从来都不是形而上之道,民族音乐学的任务是找出音乐事象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即音乐行为对其所处、所属的文化具有什么样的价值,放在一定的音乐环境中,才能树立正确、全面、多元的音乐认知观。因此,本文的最大优势和亮点不仅在于对壮族末伦的研究加入音乐形态分析,而且还将音乐现象视为整个文化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来予以认识和理解,注重音乐现象与社会文化体系的关联。在文章中,追溯末伦产生的源流,将仪式过程深描并加以分析,在关注音乐现象的同时,记录音乐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物质生活、社会和精神生活面貌,揭示音声现象与其特殊历史、社会、文化空间背景之间的共生关系。
【关键词】:壮族 仪式末伦 曲艺末伦 音乐文化 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07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绪论10-13
- 一、研究的缘起10-11
- 二、文献综述11-12
- 三、研究的方法与思路12-13
- 第一章 壮族末伦的起源13-18
- 一、壮族末伦的人文生态环境13-15
- (一) 靖西县概况及流布区域13-14
- (二) 德保县概况及流布区域14-15
- 二、壮族末伦的起源15-18
- (一) 仪式末伦文献记载15-16
- (二) 曲艺末伦源流考究16-18
- 1. 巫调说16
- 2. 秀才说16-17
- 3. 山歌说17
- 4. 木偶戏说17-18
- 第二章 仪式末伦音乐文化研究——以“消灾解难”仪式个案为例18-44
- 一、仪式活动实录18-29
- (一) 仪式前奏18-19
- (二) 供台布置19
- (三) 仪式过程19-29
- 二、仪式音乐分析29-31
- (一) 诉求旋律29
- (二) 仪式基本曲调29-30
- (三) 送灾送难旋律30
- (四) 送茅郎旋律30-31
- (五) 过海旋律31
- 三、仪式音声结构31-34
- (一) 有声音声32-34
- (二) 无声音声34
- 四、仪式音乐文化34-44
- (一) 巫婆:人、鬼、神沟通的媒介35-37
- (二) 仪式地方认知37-39
- (三) 仪式信仰根基39-40
- (四) 神圣的仪式用具:法器与服饰40-42
- (五) 仪式功能结构42-44
- 第三章 曲艺末伦音乐调查研究44-71
- 一、曲艺末伦的社会传承现状44-49
- (一) 社会传承现状44-45
- (二) 班社艺人传承现状45-47
- 1. 靖西末伦班社及艺人调查45-47
- 2. 德保末伦班社及艺人调查47
- (三) 曲艺末伦传承谱系47-49
- 二、曲艺末伦的音乐形态研究49-68
- (一) 唱词唱腔关系特点49-55
- 1. 句式特点49-51
- 2. 唱词韵律51-52
- 3. 词腔关系52-53
- 4. 衬词衬腔53-55
- (二) 曲艺末伦音乐分析55-67
- 1. 调式调性66
- 2. 音乐结构66-67
- 3. 旋律形态67
- (三) 曲艺末伦与仪式末伦音乐形态比较67-68
- 三、曲艺末伦的社会功能68-71
- (一) 娱乐功能69
- (二) 教育功能69-70
- (三) 社交功能70
- (四) 审美功能70-71
- 第四章 壮族末伦的传承思考71-77
- 一、通过学校教育传承曲艺末伦71-74
- (一) 学校教育传承现状71-72
- (二) 学校教育传承效益72-73
- 1. 目的性与计划性72-73
- 2. 专业性与连续性73
- (三) 学校教育传承途径73-74
- 1. 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73-74
- 2. 培养正确的文化认知74
- 3. 教学与实践有效互动74
- 二、壮族末伦保护传承的新视角74-77
- (一) 歌者关照——保护末伦艺人74-75
- (二) 活态传承——保护文化语境75-76
- (三) 文化自觉——树立民族自信76-77
- 结语77-79
- 注释79-81
- 参考文献81-85
- 一、县志、集成81
- 二、专著81-82
- 三、期刊文献82-85
- 附录85-96
- 附录一:调查问卷85-86
- 附录二:实地田野调查照片86-95
- 附录三: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及课题研究情况95-96
- (一) 发表学术论文95
- (二) 课题研究95-96
- 后记96-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其旭;也谈壮族“末伦”[J];学术论坛;1983年01期
2 李萍;;现代化背景下壮族民间曲艺末伦产业化开发的意义——以广西靖西县为个案[J];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李萍;;壮族民间曲艺末伦的传统社会功能[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凌晨;;广西壮族“末伦”的起源[J];大学教育;2013年09期
5 李萍;;壮族民间曲艺末伦的文学艺术特色[J];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李萍;;壮族民间曲艺末伦历史发展脉络新探——广西靖西县实地调研[J];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7 李萍;周叮波;陆斐;;论壮族末伦文化的保护传承策略——以广西靖西县为研究个案[J];百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陆晓芹;;从民间歌唱传统中看壮泰族群关系——以中国壮族“末伦”和老挝、泰国佬族Mawlum的比较为个案[J];东南亚纵横;2012年09期
9 梁福昌;越南人与中国对联[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99年05期
10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凌晨;壮族“末伦”音乐及传承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壮族“末伦”音乐及传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1754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