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侵华战争的创痕——《沈阳月》与《春恨》考析

发布时间:2021-06-06 16:08
  口琴合奏曲《沈阳月》是作曲家张季让和王沛纶以九一八事变为题材创作的大型作品,也是东北抗战期间出现的唯一器乐作品,可谓"国耻之悲鸣";由罗家伦作词、张沅吉作曲的艺术歌曲《春恨》是反映"南京大屠杀"事件仅有的作品,是"国难之哀歌"。这两部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由于特定原因而流传度不高,被世人几近遗忘。逢抗战胜利七十五周年,笔者通过对这两部作品创作与流传的历史情况,以及其艺术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证与分析,以示对战争创痕的永久纪念。 

【文章来源】:中国音乐学.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侵华战争的创痕——《沈阳月》与《春恨》考析


民乐合奏《战场月》总谱片断

口琴,沈阳,声部,战场


图1 民乐合奏《战场月》总谱片断该曲谱标题注明“口琴合奏著名国乐‘沈阳月’(又名战场月)”,(1)笔者通过比对,发现民乐合奏《战场月》原谱与口琴合奏总谱《沈阳月》的旋律、节奏、音型等方面均一致,《战场月》应是《沈阳月》的初版。那么,《战场月》为什么要改名为《沈阳月》呢?笔者据20世纪30年代的总谱分析,认为应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曲名的更改便于区分两种不同的合奏形式,由王庆勋先生根据原作《战场月》改编为口琴合奏曲;二是《战场月》当中的“战场”二字在当时属极为敏感之词汇,极易引起日本军方的注意。为避免遭到军方审查监控,也因乐曲题材为反映九一八事变,所以用“沈阳”替代了“战场”,《战场月》改名为《沈阳月》。

口琴,二重奏,沈阳,曲谱


《沈阳月》第三个版本是口琴二重奏,曲作者为“佚名”,编配者为袁励康(图3)(2)。袁励康即袁亚成(后文加以详述),袁亚成将曲谱带入哈尔滨,因受“哈尔滨口琴社”学员人数及演奏水平所限,又将前文第二版曲谱重新编配,改编成二声部口琴重奏版本。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张季让及其二胡作品的音乐分析——以《溜冰舞》为例[J]. 别克.  艺术教育. 2014(05)
[2]“我心头重重的黑影”——反映“南京大屠杀”的一首艺术歌曲[J]. 张静蔚.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2(04)
[3]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口琴社事件[J]. 孙桂娟,麻服俐.  黑龙江史志. 2002(05)



本文编号:3214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214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a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