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克钢琴协奏曲变奏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9 11:00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民间音乐学家贝拉·巴托克(1881-1945),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都是近现代音乐范作,其中三部钢琴协奏曲更是本世纪此类题材中的重要力作,三部钢琴协奏曲中包含了诸多巴托克对音乐的突破和创新。本文以三部钢琴协奏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巴托克具有鲜明个人特点的变奏技术。本文正文一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是对三部钢琴协奏曲整体概述和整体变奏现象的统计与归纳,第二章着重描述每个变奏技术在具体应用中的特点,第三章节则从整体布局、结构和体裁的角度出发,探寻变奏这一技术在其中的作用与影响,包括黄金比例布局、主题内部结构、单乐章结构、整体套曲结构和协奏曲体裁。
【文章来源】: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连接部变奏关系
第一乐章的整体氛围是悠扬欢快的,速度为小快板,乐章从外部的划分来看,是非常规整的奏鸣曲式。但是结合材料的变奏关系来看,会发现乐章的主要是由主部主题及其不同变奏结果构成的音乐。图 2 为主部主题和乐章其他结构部位之间的变奏关系。连接部和结束部位置都是主题进行动机变奏的段落,主题本身是气息长达的且具有浓厚的民间音乐曲调特点。在连接部和结束部的段落中动机变奏形成了主题动力性的展开。副部主题音响上与主部主题差距很大,但其实也是从连接部演变而来,与主部主题有内在的统一关系,所以是主部展开性变奏的结果。展开部的前两个阶段都是主部主题自由变奏出与其性格相同的悠扬的旋律。可以看出巴托克使用不同的变奏技法展现了主题不同方面的潜能,有动力的、趣味的和宽广的,他们丰富了整个音乐的色彩和形象。
57Intro.Exp.D.G.Rep.CodaMT+Trans.+ST+Cl.T++MT’+Trans’+ST’DbdA/#f/DMTMT’MT"MT3796203131Intro.AA2BA1reB1(CD)C1coda+++++++++2/43/4-5/8-2/42/43/4-5/8-2/42/43/4-5/8-3/8-2/42/4图9《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结构图示2.与并列、回旋原则相结合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内部结构从规模来看,呈示部与再现部篇幅短小,仅有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两部分,展开部具有插部性质,主部主题材料小段落穿插于其中,此外还包含第二展开再现部,见图10。第二展开再现部与展开部一样对主部主题和插部主题做变奏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篇幅,使得第二展开再现部从“附属型”的结构地位提升至“基础型”结构地位,并有一定的再现意味。从具体材料关系上看再现部中主题整体上的倒影式进行,副部主题在主调上再现,见谱例29。再现部是呈示部的变奏,尾声是展开部的变奏,因此主题旋律的变奏形成紧密的对应关系,“呈示-展开”可以看成具有对比性的两个段落(A/B),而“再现-尾声”则是对前面整体的一个“回应”,奏鸣曲式“起-转-合”的三部分转化为“呼-应”的二部分。此外,所以整个结构可以视作具有奏鸣性和镜像对称感的复合二部曲式(结构1)。另一层是由于主部主题呈示后三个动机在变奏中贯穿整个乐章,主题形态完整且独立。例如第二展开再现部第二阶段为主部主题一次完整的赋格进行。使其具有叠部的性质,形成具有回旋特点的结构2,连接部分是主部主题与插部主题打击乐式背景材料的融合。整个乐章是保持传统奏鸣曲式调性原则基础上的边缘曲式,融合了二部曲式的并列和回旋曲式的循环特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巴托克“夜的音乐”及其简约变奏[J]. 彭志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9(02)
[2]巴托克:民间音乐的理性处理与对称轴心体系和黄金比例技法[J]. 贾达群.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5(02)
[3]巴托克和现代音乐[J]. 伊·马尔蒂诺夫,罗秉康.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6(02)
[4]一首独特的变奏曲——谈巴托克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J]. 姚盛昌.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6(02)
[5]嬗变与回归:对巴托克和声观念的宏观审视[J]. 汪丽萍.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4(S1)
[6]巴托克《小宇宙》中的和声形态[J]. 桑桐. 音乐研究. 1994(01)
[7]论巴托克的调式对称[J]. 利卡·奥拉莫,姜丹. 音乐艺术. 1991(01)
[8]巴托克的创作出发点[J]. 许勇三.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1(04)
博士论文
[1]巴托克四部奏鸣曲创作特征研究[D]. 顾允珏.华东师范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巴托克《乐队协奏曲》的和声研究[D]. 李鹏.上海音乐学院 2015
[2]巴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分析与研究[D]. 常沁怡.西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20460
【文章来源】: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连接部变奏关系
第一乐章的整体氛围是悠扬欢快的,速度为小快板,乐章从外部的划分来看,是非常规整的奏鸣曲式。但是结合材料的变奏关系来看,会发现乐章的主要是由主部主题及其不同变奏结果构成的音乐。图 2 为主部主题和乐章其他结构部位之间的变奏关系。连接部和结束部位置都是主题进行动机变奏的段落,主题本身是气息长达的且具有浓厚的民间音乐曲调特点。在连接部和结束部的段落中动机变奏形成了主题动力性的展开。副部主题音响上与主部主题差距很大,但其实也是从连接部演变而来,与主部主题有内在的统一关系,所以是主部展开性变奏的结果。展开部的前两个阶段都是主部主题自由变奏出与其性格相同的悠扬的旋律。可以看出巴托克使用不同的变奏技法展现了主题不同方面的潜能,有动力的、趣味的和宽广的,他们丰富了整个音乐的色彩和形象。
57Intro.Exp.D.G.Rep.CodaMT+Trans.+ST+Cl.T++MT’+Trans’+ST’DbdA/#f/DMTMT’MT"MT3796203131Intro.AA2BA1reB1(CD)C1coda+++++++++2/43/4-5/8-2/42/43/4-5/8-2/42/43/4-5/8-3/8-2/42/4图9《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结构图示2.与并列、回旋原则相结合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内部结构从规模来看,呈示部与再现部篇幅短小,仅有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两部分,展开部具有插部性质,主部主题材料小段落穿插于其中,此外还包含第二展开再现部,见图10。第二展开再现部与展开部一样对主部主题和插部主题做变奏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篇幅,使得第二展开再现部从“附属型”的结构地位提升至“基础型”结构地位,并有一定的再现意味。从具体材料关系上看再现部中主题整体上的倒影式进行,副部主题在主调上再现,见谱例29。再现部是呈示部的变奏,尾声是展开部的变奏,因此主题旋律的变奏形成紧密的对应关系,“呈示-展开”可以看成具有对比性的两个段落(A/B),而“再现-尾声”则是对前面整体的一个“回应”,奏鸣曲式“起-转-合”的三部分转化为“呼-应”的二部分。此外,所以整个结构可以视作具有奏鸣性和镜像对称感的复合二部曲式(结构1)。另一层是由于主部主题呈示后三个动机在变奏中贯穿整个乐章,主题形态完整且独立。例如第二展开再现部第二阶段为主部主题一次完整的赋格进行。使其具有叠部的性质,形成具有回旋特点的结构2,连接部分是主部主题与插部主题打击乐式背景材料的融合。整个乐章是保持传统奏鸣曲式调性原则基础上的边缘曲式,融合了二部曲式的并列和回旋曲式的循环特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巴托克“夜的音乐”及其简约变奏[J]. 彭志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9(02)
[2]巴托克:民间音乐的理性处理与对称轴心体系和黄金比例技法[J]. 贾达群.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5(02)
[3]巴托克和现代音乐[J]. 伊·马尔蒂诺夫,罗秉康.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6(02)
[4]一首独特的变奏曲——谈巴托克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J]. 姚盛昌.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6(02)
[5]嬗变与回归:对巴托克和声观念的宏观审视[J]. 汪丽萍.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4(S1)
[6]巴托克《小宇宙》中的和声形态[J]. 桑桐. 音乐研究. 1994(01)
[7]论巴托克的调式对称[J]. 利卡·奥拉莫,姜丹. 音乐艺术. 1991(01)
[8]巴托克的创作出发点[J]. 许勇三.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1(04)
博士论文
[1]巴托克四部奏鸣曲创作特征研究[D]. 顾允珏.华东师范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巴托克《乐队协奏曲》的和声研究[D]. 李鹏.上海音乐学院 2015
[2]巴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分析与研究[D]. 常沁怡.西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204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220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