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歌曲《赣之韵》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0 02:04
  歌曲《赣之韵》是由黄新华作词、郝士达作曲创作的一首独唱加伴唱的新创作类歌曲。歌曲运用了赣剧和兴国山歌的元素进行创作,歌词部分也提到“南词调”“采茶调”等传统赣剧文化,这种把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歌曲相融合的创作,使歌曲《赣之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首先要对传统的赣文化要有一定的研究,同时也要求演唱技术要非常扎实,演唱这首歌曲要有很好的气息控制能力和咬字技巧,并且具备良好的舞台表现能力,同时又要了解赣剧声腔和兴国山歌的风格特点,这样才能完整表达出歌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韵味。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2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歌曲《赣之韵》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


11-20小节为A乐段,是F宫加清角的六声调式,中间短暂转到a角和C

乐段,小节,声调,高潮


歌曲《赣之韵》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721-22为两小节连接,是F宫调式,为纯五度关系的二声部复调人声伴唱,为音乐增添美感,之后23-31小节为B乐段,同样分为两大乐句。与A乐段形成对比,调式调性变化较多,b乐句调式从C宫转到a角,b1乐句转到e角然后转到g商。节奏和旋律的发展都较规整,起伏变化不大,有叙事性特点,这是作者充分结合了江西兴国山歌进行的创作,歌词有着兴国山歌“七言四句”的风格特点,旋律主要围绕“312”三个主音进行展开【4】。每小节均为弱起,使音乐更为生动活泼,增添了故事性。(如图6)(图6)32-46小节为C乐段,也是高潮段,为F宫加清角六声调式,收尾呼应,旋律线直线上行,使人情绪激昂,加入了很多装饰音,并再次加入了二声部伴唱,让音乐更为丰富饱满,表现出情绪的高涨。直到最后43小节旋律才回归平缓,二声部伴唱以135的和弦结尾,形成首尾呼应。(如图7)(图7)2.2作品揉入赣剧元素既彰显江西风味更增强表现张力戏曲往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张弛有度,而作者选取赣剧作为作品的主要元素非常讲究,江西南部地区盛产采茶戏,赣南采茶戏、吉安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都是非常有名的戏种,且大多流行于江西偏中南部地区,南昌虽然也

山歌,主音,歌曲


歌曲《赣之韵》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9他戏曲的元素了,否则音乐会非常杂乱。而作者又觉得赣剧不足以代表这个江西的音乐,就又选取了流行于江西南部地区的山歌——兴国山歌,地地道道、名副其实的音乐元素,于是一南一北,一戏一歌非常全面,有了这些音乐元素,“赣之韵”顷刻之间就拔地而起,威风八面。兴国山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继承了传统的赋、比、兴创作手法,歌唱内容十分广泛,除了歌唱男女爱情和劳动生活外,还说历史故事,传说新闻等内容,有时即兴编唱,有时长篇叙事,形式多样【7】。歌曲以“赣韵”为主线,充分结合了兴国山歌的音乐素材进行“加花”“变形”巧妙的运用于歌曲之中,如歌曲引子前四个小节笛子部分的旋律,就主要运用了兴国山歌的主音3123进行“加花”创作。(如图8)(图8)歌曲独唱第一句,也是采用了兴国山歌的3123主音进行变形创作。(如图9)(图9)高潮段同样也是运用了兴国山歌的主音3123加花创作。(如图10)(图10)作者独具匠心的将兴国山歌的典型音调适当“加花”或“变形”巧妙的运用于旋律之中,类似于核心材料的动机,起到了深化主题,统一乐曲的作用,既有


本文编号:3221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221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3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