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主导动机的表现意义与结构功能——杨立青交响叙事曲《乌江恨》音乐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14 23:23
  本文以《乌江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作品的音乐材料来源与构成、主导动机技术的运用与作品的整体结构、和声的纵向构建与横向运动所带来的表现作用等方面,阐述作曲家杨立青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与西方作曲技法、民族独奏乐器与交响乐队协奏音响、中国历史题材与时代语言这三个相对应的范畴进行妥帖地融合,进而成功构筑个人音乐语言风格,并以此为民族独奏乐器与交响乐队协奏这一形式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参照。 

【文章来源】:中国音乐.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前言
一、《乌江恨》中的主导动机研析
    1.“战鼓”动机
    2.“别姬”动机
    3.“升帐”动机
    4.“搏斗”动机
    5.“号角”动机
二、“主导动机”的材料关联
三、《乌江恨》的整体结构
    1. 引子(第1-54小节)
    2. 列营(第55-245小节)
    3. 鏖战(第246-608小节)
    4. 楚歌(第609-745小节)
    5. 别姬(第746-839小节)
    6. 尾声(第840-893小节)
四、和声在“主导动机”中的表现作用
    1. 四/五度和弦
    2. 同中音和弦
    3. 对称和弦
    4. 线性进行与复合和弦结合所形成的多调性重叠
    5. 复合声部层次的多调性结合
结语



本文编号:3285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285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8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