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昆申管弦乐作品《兵马俑Ⅱ》创作技法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26 09:09
作曲家阮昆申在2015年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兵马俑Ⅱ》中,运用诸多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笔者力图从音高关系、配器、织体、结构等多个方面对该部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对于这部作品的分析和与作曲家本人进行的沟通,可以感受到作曲家细腻而缜密的音乐发展思维与作曲技术的精湛,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在能够运用很好的技术手段来进行音乐创作和来对自己个性张扬的同时,背后还蕴含着作曲家本人的一种音乐语汇与创作观念。作曲技术只是音乐发展的手段,而技术为音乐服务,而最终表达或展示作曲家本人的真实情感和内心张力则是音乐创作的最终目的。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作曲家及其管弦乐作品《兵马俑Ⅱ》的创作背景;第二章至第五章从不同的作曲技术理论角度来分析作品,其中第二章为作品音高材料的分析;第三章为配器技术介绍;第四章为织体形态的特征与分析;第五章将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介绍。
【文章来源】: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初衷与意义
二、分析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作曲家及作品简介
第一节 作曲家及作品概述
第二节 管弦乐《兵马俑Ⅱ》的创作背景与灵感来源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作品的灵感来源
第二章 音高材料分析
第一节 核心动机 G-E-#F-#D的溯源、构成与变形
一、核心动机G-E-#F-#D溯源与构成
(一)核心动机G-E-#F-#D中的三度溯源
(二)核心动机G-E-#F-#D的构成
二、核心动机的多种变形形式
第二节 音高关系
一、音级集合分析
二、纵向音高关系
(一)纵向二度与三度音程交置排列
(二)纵向多样化音程混合交置排列
(三)纵向复合
(四)全曲主干音概念
三、横向音高关系
四、纵横相结合音高关系
第三章 配器技术
第一节 乐队编制及整体配器音响效果
第二节 乐器组写法
一、同一乐器组写法
(一)弦乐组写法
(二)铜管组写法
二、混合乐器组写法
(一)木管、铜管写法
(二)木管、打击乐、弦乐写法
(三)木管、铜管、打击乐、弦乐写法
第四章 织体形态的特征与分析
第一节 单一型织体形态
一、多声部齐奏式线条型织体
二、长音式织体
三、音束型织体
四、块状型织体
(一)音流型音块
(二)堆砌型音块
(三)长音式音块
(四)动力型音块
第二节 复合型织体形态
第五章 曲式结构分析
第一节 作品整体结构介绍
第二节 各部分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配器新说(上)[J]. 于京君.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9(01)
[2]索菲亚·古拜杜丽娜创作技法中音高复合特征研究[J]. 梁红旗.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8(03)
本文编号:3303272
【文章来源】: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初衷与意义
二、分析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作曲家及作品简介
第一节 作曲家及作品概述
第二节 管弦乐《兵马俑Ⅱ》的创作背景与灵感来源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作品的灵感来源
第二章 音高材料分析
第一节 核心动机 G-E-#F-#D的溯源、构成与变形
一、核心动机G-E-#F-#D溯源与构成
(一)核心动机G-E-#F-#D中的三度溯源
(二)核心动机G-E-#F-#D的构成
二、核心动机的多种变形形式
第二节 音高关系
一、音级集合分析
二、纵向音高关系
(一)纵向二度与三度音程交置排列
(二)纵向多样化音程混合交置排列
(三)纵向复合
(四)全曲主干音概念
三、横向音高关系
四、纵横相结合音高关系
第三章 配器技术
第一节 乐队编制及整体配器音响效果
第二节 乐器组写法
一、同一乐器组写法
(一)弦乐组写法
(二)铜管组写法
二、混合乐器组写法
(一)木管、铜管写法
(二)木管、打击乐、弦乐写法
(三)木管、铜管、打击乐、弦乐写法
第四章 织体形态的特征与分析
第一节 单一型织体形态
一、多声部齐奏式线条型织体
二、长音式织体
三、音束型织体
四、块状型织体
(一)音流型音块
(二)堆砌型音块
(三)长音式音块
(四)动力型音块
第二节 复合型织体形态
第五章 曲式结构分析
第一节 作品整体结构介绍
第二节 各部分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配器新说(上)[J]. 于京君.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9(01)
[2]索菲亚·古拜杜丽娜创作技法中音高复合特征研究[J]. 梁红旗.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8(03)
本文编号:3303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303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