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演唱实践中借鉴美声唱法的技艺探析
发布时间:2021-08-19 12:59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声乐艺术的两种重要形式。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两种唱法在不同层面都存在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中国民族声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与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意大利美声唱法作为外来文化的传入,开创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新平台,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何把美声唱法有利于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东西借鉴过来消化融合,洋为中用,使民族唱法有一个大的飞跃,走向更系统、更科学、更完美的艺术境界,是我国声乐界乃至学习者为之奋斗的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新时代民族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基础,继承、发扬并融合民歌、说唱、戏曲等传统歌唱艺术精华,吸收、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与方法,使之提升歌唱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能够更自如地演绎具有时代感的声乐作品,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取得长足发展的可喜成绩。新时代的民族唱法成为具有鲜明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特征的中国特色的声乐表演艺术与新型歌唱范式。本文基于声乐界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获得的有路可寻的成功经验,立足自身学习实践,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特点探究,技巧层面和审美层面的比较入手,结合作品演唱实践的体验,主要论...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陕北民歌《赶牲灵》9
生理协调配合的结果。声带振动频率对音质的好坏起到直接作用,声带发音由振幅的大小决定,振动的频率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响②。声带之所以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是靠声带喉内肌群协调发力,不发声时两声带后部相比前部相距较远,声带处于放松状态,开始发声时,气息经过呼吸器官到达声门一刹那,声带由于“贝努里效应”激起环杓侧肌收缩而靠拢闭合,声带的振动与呼吸的压力有关,呼吸压力大,声带则成拉紧状态,缩短、变雹张力变大,呼吸压力小时,声带松弛、变厚、变长、张力相应减少③。图1-2歌唱发音管道的贝努里效应示意图(引自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捶上海音乐出版社)歌唱共鸣也是歌唱发声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研究表明鼻腔、鼻窦与头骨、气管、②参看威廉·文纳《歌唱机理与技巧》,世界图书出版社,第56-58页。③参看肖黎声《声乐理论基捶,上海音乐出版社,第33-35页。13
三、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技艺探析鼻窦等面罩部位产生震动感,乃至整个头部有震动的感觉,所以人们称为“头腔共鸣”。“胸腔共鸣”是歌唱时感到胸腔与气管部位的震动感,人们以这种感觉为依据称为“胸腔共鸣”。这些都已经被现代嗓音专家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用科学验证是一种伪命题。⑥关于“头腔共鸣”、“胸腔共鸣”之说,威廉·文纳明确予以否定,他解释为头部和胸部不是共鸣体,因为它不是一个腔体。它是一种声波震动引起的歌唱者身体内部的骨传导的感觉,而不是它的共鸣本质。这种说法只是人们对歌唱感觉予以形象的说明,并没有科学理论依据。图3-1发音与共鸣器官及相关器官图(引自《人体解剖图谱》,上海科技出版社)现代嗓音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对人声歌唱发音共鸣作用最大的器官主要有——喉腔、咽腔(包括:喉咽腔、鼻咽腔、口咽腔以及口腔、声道),其中喉腔、咽腔、口腔是可以改变形态的,是歌唱中共鸣调节的关键部位。这些共鸣腔是歌唱的主要通道,可以通过人的意识调节其形态,其中咽腔是声道的关键部位,对发声共鸣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歌唱共鸣器官可分为:(1)喉腔喉腔为歌唱发声的重要器官,既是发声振动器官,又是歌唱共鸣器官。气息在喉腔内通过声带形成空气柱声波,对高频泛音也就是基音共鸣产生重要影响。喉腔的位⑥参看肖黎声《声乐理论基捶,歌唱共鸣机理,第51—54页。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族唱法探索[J]. 姜家祥. 人民音乐. 1979(07)
本文编号:3351458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陕北民歌《赶牲灵》9
生理协调配合的结果。声带振动频率对音质的好坏起到直接作用,声带发音由振幅的大小决定,振动的频率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响②。声带之所以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是靠声带喉内肌群协调发力,不发声时两声带后部相比前部相距较远,声带处于放松状态,开始发声时,气息经过呼吸器官到达声门一刹那,声带由于“贝努里效应”激起环杓侧肌收缩而靠拢闭合,声带的振动与呼吸的压力有关,呼吸压力大,声带则成拉紧状态,缩短、变雹张力变大,呼吸压力小时,声带松弛、变厚、变长、张力相应减少③。图1-2歌唱发音管道的贝努里效应示意图(引自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捶上海音乐出版社)歌唱共鸣也是歌唱发声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研究表明鼻腔、鼻窦与头骨、气管、②参看威廉·文纳《歌唱机理与技巧》,世界图书出版社,第56-58页。③参看肖黎声《声乐理论基捶,上海音乐出版社,第33-35页。13
三、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技艺探析鼻窦等面罩部位产生震动感,乃至整个头部有震动的感觉,所以人们称为“头腔共鸣”。“胸腔共鸣”是歌唱时感到胸腔与气管部位的震动感,人们以这种感觉为依据称为“胸腔共鸣”。这些都已经被现代嗓音专家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用科学验证是一种伪命题。⑥关于“头腔共鸣”、“胸腔共鸣”之说,威廉·文纳明确予以否定,他解释为头部和胸部不是共鸣体,因为它不是一个腔体。它是一种声波震动引起的歌唱者身体内部的骨传导的感觉,而不是它的共鸣本质。这种说法只是人们对歌唱感觉予以形象的说明,并没有科学理论依据。图3-1发音与共鸣器官及相关器官图(引自《人体解剖图谱》,上海科技出版社)现代嗓音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对人声歌唱发音共鸣作用最大的器官主要有——喉腔、咽腔(包括:喉咽腔、鼻咽腔、口咽腔以及口腔、声道),其中喉腔、咽腔、口腔是可以改变形态的,是歌唱中共鸣调节的关键部位。这些共鸣腔是歌唱的主要通道,可以通过人的意识调节其形态,其中咽腔是声道的关键部位,对发声共鸣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歌唱共鸣器官可分为:(1)喉腔喉腔为歌唱发声的重要器官,既是发声振动器官,又是歌唱共鸣器官。气息在喉腔内通过声带形成空气柱声波,对高频泛音也就是基音共鸣产生重要影响。喉腔的位⑥参看肖黎声《声乐理论基捶,歌唱共鸣机理,第51—54页。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族唱法探索[J]. 姜家祥. 人民音乐. 1979(07)
本文编号:3351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35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