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说话”机制之解读
发布时间:2021-09-05 09:18
苗族同胞说,"哪里有芦笙,哪里就有苗族"。在农闲、恋爱互动、丧祭仪式等场合,芦笙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器物。"芦笙说话"机制得以运行,是由于特殊的习得机制赋予了芦笙曲可被解读的语义现象。在习得机制中,生成芦笙歌的重要材料基础为具有音高变化与节奏律动的拟声词和实意词,又因其中字与词带有天然的音乐要素而能够演化为可歌唱的芦笙歌,最后,将歌的旋律在芦笙上吹奏出来,从而完成了一次"芦笙说话"机制的运行。该机制的文化支撑与传统的无文字社会有密切关联,此外,方言亦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章来源】:中国音乐.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芦笙说话”的组成要素以及运行机制
按芦笙六根管由低到高的音高排列,其中前四根能够演奏上例中的各个音。反复吹奏练习,即是为了熟悉每根吹管的位置,达到手指灵敏的目的。为便于说明问题,笔者将芦笙的六根管用简谱音名示意(见图2)。左右手的中指与食指用来演奏芦笙歌旋律中常用的音,两手大拇指则常在表“律动性”时使用。对于“律动性”规律的习得是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悟,按局内人的话来说就是“多去跳几次自然就会了”。第二阶段从小耳濡目染而逐渐养成芦笙曲中的音程与律动习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语者的语义表征[J]. 李荣宝,彭聃龄. 现代外语. 1999(03)
[2]黔西北苗族芦笙“语”现象探析[J]. 胡家勋. 中国音乐学. 1997(S1)
[3]黔西北苗族芦笙文化丛[J]. 胡家勋. 民族艺术研究. 1995(04)
[4]苗族丧葬木鼓芦笙舞的叙事方式[J]. 黄泽桂. 艺文论丛. 1994(01)
[5]贵州传统芦笙音乐研究的社会视角[J]. 杨方刚. 中国音乐. 1992(01)
[6]“乐器说话”现象(研究)所包含的多学科理论价值和意义[J]. 杨宪明. 人民音乐. 1991(12)
[7]芦笙记谱法的研究与实践[J]. 扬方刚,杨昌树. 中国音乐. 1985(03)
[8]芦笙音乐的一种特有表现方式[J]. 石应宽. 中国音乐. 1985(01)
[9]苗族的芦笙——中国兄弟民族乐器介绍[J]. 何芸,简其华,张淑珍. 音乐研究. 1958(04)
[10]贵州苗族的芦笙[J]. 李佺民. 人民音乐. 1951(04)
硕士论文
[1]黔西北苗族“解簸箕”仪式及仪式音乐中的芦笙文化身份研究[D]. 曾雪飞.贵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85082
【文章来源】:中国音乐.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芦笙说话”的组成要素以及运行机制
按芦笙六根管由低到高的音高排列,其中前四根能够演奏上例中的各个音。反复吹奏练习,即是为了熟悉每根吹管的位置,达到手指灵敏的目的。为便于说明问题,笔者将芦笙的六根管用简谱音名示意(见图2)。左右手的中指与食指用来演奏芦笙歌旋律中常用的音,两手大拇指则常在表“律动性”时使用。对于“律动性”规律的习得是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悟,按局内人的话来说就是“多去跳几次自然就会了”。第二阶段从小耳濡目染而逐渐养成芦笙曲中的音程与律动习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语者的语义表征[J]. 李荣宝,彭聃龄. 现代外语. 1999(03)
[2]黔西北苗族芦笙“语”现象探析[J]. 胡家勋. 中国音乐学. 1997(S1)
[3]黔西北苗族芦笙文化丛[J]. 胡家勋. 民族艺术研究. 1995(04)
[4]苗族丧葬木鼓芦笙舞的叙事方式[J]. 黄泽桂. 艺文论丛. 1994(01)
[5]贵州传统芦笙音乐研究的社会视角[J]. 杨方刚. 中国音乐. 1992(01)
[6]“乐器说话”现象(研究)所包含的多学科理论价值和意义[J]. 杨宪明. 人民音乐. 1991(12)
[7]芦笙记谱法的研究与实践[J]. 扬方刚,杨昌树. 中国音乐. 1985(03)
[8]芦笙音乐的一种特有表现方式[J]. 石应宽. 中国音乐. 1985(01)
[9]苗族的芦笙——中国兄弟民族乐器介绍[J]. 何芸,简其华,张淑珍. 音乐研究. 1958(04)
[10]贵州苗族的芦笙[J]. 李佺民. 人民音乐. 1951(04)
硕士论文
[1]黔西北苗族“解簸箕”仪式及仪式音乐中的芦笙文化身份研究[D]. 曾雪飞.贵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850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385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