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藏音乐史中的乐论传承
发布时间:2017-05-06 03:12
本文关键词:试论西藏音乐史中的乐论传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且多元化。其中,藏族文化博大精深,藏族的音乐更是丰富多彩,音乐歌舞品种之多素称“歌舞的海洋”。藏族音乐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佛教音乐为先导的音乐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论记载于萨班?的《乐论》,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音乐文献资料。在西藏音乐史中围绕着萨班《乐论》具有承继关系的音乐理论著作,有印度学者旃陀罗阁弥?的《乐论》,还有后世学者对萨班《乐论》的注疏。吐蕃时期,藏族先民创制了古藏文,从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开始运用本民族的文字记载音乐文献,为今后的音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尤其为当今研究西藏传统音乐提供了便利条件。佛教弘传过程中,大量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佛教经文典籍被翻译成藏文流传在藏地。通过佛经翻译,印度音乐理论传入西藏,印度学者旃陀罗阁弥的《乐论》是现有记载中最早传入西藏的音乐理论著作。这部来自印度的音乐理论,传入以后指导西藏佛教音乐实践,并从认识层面影响了本土萨班《乐论》的创作。萨班《乐论》流传至今记载西藏音乐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被称为西藏音乐文化的“璀璨明珠”。萨班《乐论》在创作上借鉴了印度学者旃陀罗阁弥《乐论》的理论知识,其内容涵盖了西藏音乐多方面的内容,成为西藏音乐史上划时代的重要音乐理论著作。萨班圆寂之后几百年,为了继承和发展萨班《乐论》,萨迦派另一位学者?对旃陀罗阁弥等前人的音乐文献整理参考之后,创作出了《乐论注疏》?。《乐论注疏》从音乐学角度解读萨班《乐论》,提高了三班《乐论》的参考价值和文献意义。西藏音乐历史中流传的乐论远不止这些,该文选取这三部具有承继关系的音乐理论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试着论述它们的传承关系。本文中涉及到的三部音乐理论著作与佛教息息相关,尤其旃陀罗阁弥的《乐论》被翻译成藏文后,指导了西藏佛教音乐实践与教学活动,其理论知识为本土音乐理论的创作奠定了基础。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佛教文化逐步渗透,萨班结合西藏音乐的实际情况,孕育出指导本土音乐实践的萨班《乐论》。阿米夏对萨班《乐论》进行全面的解读,创作出《乐论注疏》,它使萨班《乐论》在发展传承过程中不断丰富。着眼前人研究成果,尚未系统涉及三部音乐理论著作之间承继关系的研究,未解答相关问题,以此作为笔者撰写论文的基点。以三部音乐理论著作发展的先后时间顺序为线索,佛教在西藏发展的历史为背景,综合梳理分析,试论述它们的内在承继关系和在西藏音乐史中的传承。本文共有四章,第一章谈及了选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动态、研究方法等相关内容。第二章主要论述印度人旃陀罗阁弥的《乐论》,包括对音乐理论的内容,以及作者、版本等相关问题的论述。第三章讲述的是萨班《乐论》和阿米夏的《乐论注疏》所包含的相关理论,将两部音乐理论著作,置身于西藏音乐史中分析它们的指导作用、现实意义以及承继关系。第四章对该文作总结,讨论西藏音乐史中乐论传承的承继关系及相互影响,分析它们在传承过程中对西藏音乐的指导意义。通过该论文的撰写笔者有两点认识。其一,西藏本土的音乐理论著作,萨班《乐论》和《乐论注疏》,师承于印度旃陀罗阁弥的《乐论》,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承继关系,并且这三部音乐理论著作的发展和传承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其二,萨班《乐论》或《乐论注疏》作为本土音乐理论著作,间接地保存了古代印度的音乐理论,使印度的音乐理论在异地得到发扬光大。印度音乐理论传入西藏后,进入完全不同的文化地域空间,保存下来后在异地得到发展传承,增强了西藏的博物馆馆藏作用。
【关键词】:西藏 乐论 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609.2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19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3-14
- 1.2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14-18
- 1.2.1 国外相关研究14-15
- 1.2.2 国内相关研究15-18
- 1.3 研究方法18-19
- 第二章 印度人旃陀罗阁弥的《乐论》19-30
- 2.1 印度古代音乐理论的译介19-25
- 2.1.1 吐蕃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19-21
- 2.1.2 旃陀罗阁弥《乐论》评介21-25
- 2.2 印度人旃陀罗阁弥的《乐论》在西藏的本土化25-29
- 2.2.1 旃陀罗阁弥《乐论》藏译本的相关问题25-26
- 2.2.2 旃陀罗阁弥《乐论》对西藏佛教音乐的影响26-29
- 2.3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萨班《乐论》及阿米夏的《乐论注疏》30-40
- 3.1 萨班《乐论》30-36
- 3.1.1 西藏本土《乐论》的作者及其主要内容30-33
- 3.1.2 萨班《乐论》的承继关系及其在音乐实践中的应用33-36
- 3.2 《乐论注疏》相关内容36-39
- 3.2.1 《乐论注疏》的创作及内容36-37
- 3.2.2“注疏”的意义及作用37-39
- 3.3 本章小结39-40
- 第四章 音乐理论在西藏音乐史中的承继及相互影响40-49
- 4.1 旃陀罗阁弥《乐论》的时代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41-43
- 4.1.1 旃陀罗阁弥《乐论》的时代意义41-42
- 4.1.2 旃陀罗阁弥《乐论》对后世乐论及音乐的影响42-43
- 4.2 萨班《乐论》在西藏音乐史中的地位和价值43-46
- 4.2.1 萨班《乐论》在西藏音乐史中的地位43-44
- 4.2.2 对当下西藏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和意义44-46
- 4.3 《乐论注疏》的时代功能及地位46-48
- 4.3.1 《乐论注疏》的时代功能46-47
- 4.3.2 《乐论注疏》在西藏音乐史中的地位47-48
- 4.4 本章小结48-49
- 参考文献49-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2-53
- 致谢53-54
- 附录54-56
- 附录一:图版目录54-55
- 附录二:图版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佳;;论《乐论》中音乐的社会功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2 朱宇炎;阮籍《乐论》中道家音乐理论的特点[J];中国道教;1994年03期
3 孙Z`;;荀子《乐论》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任志宏;陈辉;;荀子《乐论》中礼乐思想述评[J];作家;2008年16期
5 石程;赵悦彤;;浅谈荀子《乐论》中的和谐之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6 阿旺·贡噶索南扎巴坚赞 ,赵康;《乐论》注疏(下)[J];音乐研究;1990年04期
7 黄野;《声无哀乐论》与《乐论》中的“自然”说[J];齐鲁艺苑;1987年04期
8 吴乃恭;;荀子《乐论》及其同《乐记》关系的探讨[J];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04期
9 张源旺;乐合同 礼别异——荀子《乐论》中礼乐关系之美学内涵[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张学海;;试论《乐论》诗性言说的特点[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贾丽艳;试论西藏音乐史中的乐论传承[D];西藏大学;2016年
2 张源旺;荀子《乐论》的美学思想[D];扬州大学;2003年
3 孟志芬;阮籍《乐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试论西藏音乐史中的乐论传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47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