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世纪西域乐舞在中原地区流变考
发布时间:2021-11-13 11:06
西域乐舞传入中原,其发展脉络体现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隋唐时期西域乐舞逐渐吸收了中原乐舞元素,进而成为九部伎、十部伎等中原宫廷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靡一时。西域乐舞流变过程是一部商贸互通、政权统一,民族融合的历史。分析北周安伽墓,安阳、固原黄釉瓷扁壶等考古图像,可考察出其流变过程中具体形态的变化,对于梳理其发展脉络,认识乐舞形态之细节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中州学刊. 2019,(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安伽墓石榻后屏
?乐器包括琵琶、箜篌、排箫、细腰鼓等。由此可知,北朝时期胡舞的乐队的形制较小,人数不多,使用乐器种类包括打击乐、弦乐、管乐等,具体乐器有:鼓(大小鼓、细腰鼓、手鼓等)、琵琶、箜篌、横笛(排箫)。第二,西域乐舞的基本形态。考古图像中所展现的胡舞舞姿,虽然是静止瞬间,但却是最具舞种代表性的舞姿状态,从人体动作分析的角度分析考古图像中的典型舞姿瞬间,能够由静入动的做出当下舞姿前后的身体使用状态,对探究胡舞原貌及其流变具有重要意义。1.服饰图1安伽墓石榻后屏图2安伽墓石榻后屏六北朝时期西域乐舞具有较浓郁的西域风格,舞者服饰胡服特征明显。如北周安迦墓石榻屏(见图1、图2、图3)所绘之男性舞者身着褐色对襟翻领长袍,扎黑色腰带,襟袖、下摆为红色,白裤黑靴。另左右各有一乐手着胡服分别演奏曲颈琵琶和箜篌为舞者伴奏。后屏六舞者身着红色翻领长袍,腰系黑带,依然白裤黑靴,。弹琵琶者披发立于石阶上,身着褐色长袍,系黑镶金腰带,脚蹬黑靴,所绘人物服饰具有典型的胡服风格。安伽墓围榻右侧屏二舞者居画面下半部中,身着褐色圆领长袍,以红边装饰衣领、袖口、前襟及下摆,红裤黑靴,另有三位卷发乐人于左侧圆毯上跽坐,吹横笛者着红袍,弹琵琶与击腰鼓者着黑袍。?瑏瑤图3安伽墓石榻右侧屏二图4范粹墓胡腾舞者安阳范粹墓(见图4)出土的黄釉瓷扁壶图像舞者立于中心,腰系郭洛带,胡服衣襟掖于腰间,乐队及伴唱五人深目高鼻,头戴胡帽形态各异,均身着窄袖胡衫,足蹬半高软靴,呈现明显的西域风格。2.上肢挺拔同时屈膝形态较多范粹墓乐舞图中男性舞者上身挺拔,前倾程度不明显,整个脊柱呈拧转状态,其中颈椎拧转角度最大。
所绘之男性舞者身着褐色对襟翻领长袍,扎黑色腰带,襟袖、下摆为红色,白裤黑靴。另左右各有一乐手着胡服分别演奏曲颈琵琶和箜篌为舞者伴奏。后屏六舞者身着红色翻领长袍,腰系黑带,依然白裤黑靴,。弹琵琶者披发立于石阶上,身着褐色长袍,系黑镶金腰带,脚蹬黑靴,所绘人物服饰具有典型的胡服风格。安伽墓围榻右侧屏二舞者居画面下半部中,身着褐色圆领长袍,以红边装饰衣领、袖口、前襟及下摆,红裤黑靴,另有三位卷发乐人于左侧圆毯上跽坐,吹横笛者着红袍,弹琵琶与击腰鼓者着黑袍。?瑏瑤图3安伽墓石榻右侧屏二图4范粹墓胡腾舞者安阳范粹墓(见图4)出土的黄釉瓷扁壶图像舞者立于中心,腰系郭洛带,胡服衣襟掖于腰间,乐队及伴唱五人深目高鼻,头戴胡帽形态各异,均身着窄袖胡衫,足蹬半高软靴,呈现明显的西域风格。2.上肢挺拔同时屈膝形态较多范粹墓乐舞图中男性舞者上身挺拔,前倾程度不明显,整个脊柱呈拧转状态,其中颈椎拧转角度最大。由胸椎至腰椎拧转带动骨盆向身体两侧拧转,打破了身体直立状态下形成的门状面,多维度使用身体空间。尾椎向斜下方延伸,延续了上身的挺拔,整个脊柱从颈椎至尾椎呈舒展状态,使得胡腾舞的体态显现出挺而不僵,舒而不懈的特点。舞者双手、双腿的高低状态存在对角线身体关系,结合上文分析的脊柱状态,充分说明北朝胡腾舞中已经有意识的运用了多面体的身体空间使用方法,由图像可见:右手臂抬高,则左手臂落下;左脚为主力腿,则右腿前抬或后踢;膝盖作为下肢的中心至少有一边为弯621中州学刊2019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古入华粟特乐舞及其影响[J]. 任方冰. 音乐研究. 2016(04)
[2]粟特乐舞入华及其成因[J]. 刘晓伟. 音乐研究. 2016(04)
[3]胡旋之义世莫知:胡旋舞在中国1500年被误解的历史命运解析[J]. 王毓红,冯少波. 西夏研究. 2015(02)
[4]古代中亚的胡腾舞考释[J]. 林春,李金梅. 敦煌学辑刊. 2010(01)
[5]论中国乐部史上的隋代七部乐[J]. 王小盾. 中国音乐学. 2009(04)
[6]北朝末期的萨保品位[J]. 苏航. 西域研究. 2005(02)
[7]北周史君墓石椁所见之粟特商队[J]. 荣新江. 文物. 2005(03)
[8]胡旋舞、胡腾舞与柘枝舞——对安伽墓与虞弘墓中舞蹈归属的浅析[J]. 陈海涛. 考古与文物. 2003(03)
[9]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J]. 尹申平,邢福来,李明. 文物. 2001(01)
[10]唐代粟特人与中原商业贸易产生的社会作用和影响[J]. 王尚达. 西北民族研究. 1995(01)
硕士论文
[1]隋唐粟特乐器研究[D]. 黄云.河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92910
【文章来源】:中州学刊. 2019,(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安伽墓石榻后屏
?乐器包括琵琶、箜篌、排箫、细腰鼓等。由此可知,北朝时期胡舞的乐队的形制较小,人数不多,使用乐器种类包括打击乐、弦乐、管乐等,具体乐器有:鼓(大小鼓、细腰鼓、手鼓等)、琵琶、箜篌、横笛(排箫)。第二,西域乐舞的基本形态。考古图像中所展现的胡舞舞姿,虽然是静止瞬间,但却是最具舞种代表性的舞姿状态,从人体动作分析的角度分析考古图像中的典型舞姿瞬间,能够由静入动的做出当下舞姿前后的身体使用状态,对探究胡舞原貌及其流变具有重要意义。1.服饰图1安伽墓石榻后屏图2安伽墓石榻后屏六北朝时期西域乐舞具有较浓郁的西域风格,舞者服饰胡服特征明显。如北周安迦墓石榻屏(见图1、图2、图3)所绘之男性舞者身着褐色对襟翻领长袍,扎黑色腰带,襟袖、下摆为红色,白裤黑靴。另左右各有一乐手着胡服分别演奏曲颈琵琶和箜篌为舞者伴奏。后屏六舞者身着红色翻领长袍,腰系黑带,依然白裤黑靴,。弹琵琶者披发立于石阶上,身着褐色长袍,系黑镶金腰带,脚蹬黑靴,所绘人物服饰具有典型的胡服风格。安伽墓围榻右侧屏二舞者居画面下半部中,身着褐色圆领长袍,以红边装饰衣领、袖口、前襟及下摆,红裤黑靴,另有三位卷发乐人于左侧圆毯上跽坐,吹横笛者着红袍,弹琵琶与击腰鼓者着黑袍。?瑏瑤图3安伽墓石榻右侧屏二图4范粹墓胡腾舞者安阳范粹墓(见图4)出土的黄釉瓷扁壶图像舞者立于中心,腰系郭洛带,胡服衣襟掖于腰间,乐队及伴唱五人深目高鼻,头戴胡帽形态各异,均身着窄袖胡衫,足蹬半高软靴,呈现明显的西域风格。2.上肢挺拔同时屈膝形态较多范粹墓乐舞图中男性舞者上身挺拔,前倾程度不明显,整个脊柱呈拧转状态,其中颈椎拧转角度最大。
所绘之男性舞者身着褐色对襟翻领长袍,扎黑色腰带,襟袖、下摆为红色,白裤黑靴。另左右各有一乐手着胡服分别演奏曲颈琵琶和箜篌为舞者伴奏。后屏六舞者身着红色翻领长袍,腰系黑带,依然白裤黑靴,。弹琵琶者披发立于石阶上,身着褐色长袍,系黑镶金腰带,脚蹬黑靴,所绘人物服饰具有典型的胡服风格。安伽墓围榻右侧屏二舞者居画面下半部中,身着褐色圆领长袍,以红边装饰衣领、袖口、前襟及下摆,红裤黑靴,另有三位卷发乐人于左侧圆毯上跽坐,吹横笛者着红袍,弹琵琶与击腰鼓者着黑袍。?瑏瑤图3安伽墓石榻右侧屏二图4范粹墓胡腾舞者安阳范粹墓(见图4)出土的黄釉瓷扁壶图像舞者立于中心,腰系郭洛带,胡服衣襟掖于腰间,乐队及伴唱五人深目高鼻,头戴胡帽形态各异,均身着窄袖胡衫,足蹬半高软靴,呈现明显的西域风格。2.上肢挺拔同时屈膝形态较多范粹墓乐舞图中男性舞者上身挺拔,前倾程度不明显,整个脊柱呈拧转状态,其中颈椎拧转角度最大。由胸椎至腰椎拧转带动骨盆向身体两侧拧转,打破了身体直立状态下形成的门状面,多维度使用身体空间。尾椎向斜下方延伸,延续了上身的挺拔,整个脊柱从颈椎至尾椎呈舒展状态,使得胡腾舞的体态显现出挺而不僵,舒而不懈的特点。舞者双手、双腿的高低状态存在对角线身体关系,结合上文分析的脊柱状态,充分说明北朝胡腾舞中已经有意识的运用了多面体的身体空间使用方法,由图像可见:右手臂抬高,则左手臂落下;左脚为主力腿,则右腿前抬或后踢;膝盖作为下肢的中心至少有一边为弯621中州学刊2019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古入华粟特乐舞及其影响[J]. 任方冰. 音乐研究. 2016(04)
[2]粟特乐舞入华及其成因[J]. 刘晓伟. 音乐研究. 2016(04)
[3]胡旋之义世莫知:胡旋舞在中国1500年被误解的历史命运解析[J]. 王毓红,冯少波. 西夏研究. 2015(02)
[4]古代中亚的胡腾舞考释[J]. 林春,李金梅. 敦煌学辑刊. 2010(01)
[5]论中国乐部史上的隋代七部乐[J]. 王小盾. 中国音乐学. 2009(04)
[6]北朝末期的萨保品位[J]. 苏航. 西域研究. 2005(02)
[7]北周史君墓石椁所见之粟特商队[J]. 荣新江. 文物. 2005(03)
[8]胡旋舞、胡腾舞与柘枝舞——对安伽墓与虞弘墓中舞蹈归属的浅析[J]. 陈海涛. 考古与文物. 2003(03)
[9]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J]. 尹申平,邢福来,李明. 文物. 2001(01)
[10]唐代粟特人与中原商业贸易产生的社会作用和影响[J]. 王尚达. 西北民族研究. 1995(01)
硕士论文
[1]隋唐粟特乐器研究[D]. 黄云.河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92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492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