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梆梆会”仪式音乐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3 08:15
土族是聚居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本文以青海互助地区少数民族土族的民俗活动梆梆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姚马村娘娘庙里举行的梆梆会仪式活动,对其中的仪式音声形态及其结构层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这一基础上阐述了梆梆会仪式活动中仪式、音声、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相关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介绍青海省互助县土族的人文背景,梆梆会仪式是集土族民间信仰、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因此详细了解土族的人文背景是其必要因素。第二章以土族梆梆会仪式活动的仪式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笔者对2018年农历三月三的梆梆会仪式活动过程进行了梳理以及进一步的分析。第三章聚焦于梆梆会仪式活动的音声分析,笔者将梆梆会仪式音声划分为具有宗教性的经文唱诵核心层次,民俗与宗教性集聚一身的中间层次——以羊皮鼓点节奏为主,以及外围层次的民众祈福音声,并对三个层次的音声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结合梆梆会活动中的仪式、音声与信仰体系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第四章中分析并探讨梆梆会仪式、音声与信仰的关系,并阐释梆梆会仪式音声所表述的文化特性。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8篇文献研究方向统计
图 1-2 各年文献数量统计曲线图整体上看,我国音乐学界对土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1950-1990):以土族传统音乐的搜集、整理与创编为主要任务,对土族传统音乐进行整体归纳和宏观性的梳理,同时少部分具有音乐创作和音乐形态分析知识背景的学者已注意到土族传统音乐的形态特点。其中,相关曲
图 2‐1 互助土族自治县地图互助县地处黄土高原西部边界,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地区褶皱带东段部分,县城东北部横贯着达坂山-青石岭,因此地低,相对高差达到了 2000 多米,因此整体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呈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族纳顿的民俗舞蹈及艺术特征[J]. 仲睿. 中国土族. 2018(02)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青海土族於菟舞为例[J]. 樊雪丹. 报刊荟萃. 2018(01)
[3]土族“於菟”舞的原型与火祆教信仰[J]. 李秀莲,安洁.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4]青南地区汉族、土族、撒拉族宗教乐舞刍议[J]. 牟英琼. 艺术科技. 2017(07)
[5]浅谈土族广场舞与安昭舞推广的重要意义[J]. 保雅婷. 明日风尚. 2017(21)
[6]土族民族文化研究之安召舞及其保护[J]. 张子婕. 中国民族博览. 2017(10)
[7]青海互助土族音乐初探[J]. 梁琼. 教育革新. 2017 (07)
[8]土族“花儿”演唱技巧及艺术特色[J]. 张连葵. 中国土族. 2017(02)
[9]土族婚礼音乐形态研究[J]. 陈璐. 北方音乐. 2017(03)
[10]青海互助土族民间故事长歌布柔哟之探析[J]. 谭新艳. 黄河之声. 2016(20)
博士论文
[1]浙江省磐安县仰头村《炼火》仪式的音声民族志[D]. 林莉君.上海音乐学院 2010
[2]音乐文化交融环境中的个性与共性[D]. 祁慧民.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3
硕士论文
[1]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婚俗仪式音声研究及文化阐释[D]. 余雁君.四川师范大学 2018
[2]青海土族传统婚礼歌调查与研究[D]. 谭新艳.西北师范大学 2017
[3]土族音乐源流考[D]. 李娜.西北民族大学 2015
[4]多重文化交融下的天祝土族传统音乐研究[D]. 蒲蕊.西北师范大学 2008
[5]土族“纳顿”民俗活动中的舞蹈研究[D]. 李端.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6]青海、甘肃河湟地区民族杂居地土族民歌研究[D]. 杨正君.华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86055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8篇文献研究方向统计
图 1-2 各年文献数量统计曲线图整体上看,我国音乐学界对土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1950-1990):以土族传统音乐的搜集、整理与创编为主要任务,对土族传统音乐进行整体归纳和宏观性的梳理,同时少部分具有音乐创作和音乐形态分析知识背景的学者已注意到土族传统音乐的形态特点。其中,相关曲
图 2‐1 互助土族自治县地图互助县地处黄土高原西部边界,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地区褶皱带东段部分,县城东北部横贯着达坂山-青石岭,因此地低,相对高差达到了 2000 多米,因此整体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呈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族纳顿的民俗舞蹈及艺术特征[J]. 仲睿. 中国土族. 2018(02)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青海土族於菟舞为例[J]. 樊雪丹. 报刊荟萃. 2018(01)
[3]土族“於菟”舞的原型与火祆教信仰[J]. 李秀莲,安洁.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4]青南地区汉族、土族、撒拉族宗教乐舞刍议[J]. 牟英琼. 艺术科技. 2017(07)
[5]浅谈土族广场舞与安昭舞推广的重要意义[J]. 保雅婷. 明日风尚. 2017(21)
[6]土族民族文化研究之安召舞及其保护[J]. 张子婕. 中国民族博览. 2017(10)
[7]青海互助土族音乐初探[J]. 梁琼. 教育革新. 2017 (07)
[8]土族“花儿”演唱技巧及艺术特色[J]. 张连葵. 中国土族. 2017(02)
[9]土族婚礼音乐形态研究[J]. 陈璐. 北方音乐. 2017(03)
[10]青海互助土族民间故事长歌布柔哟之探析[J]. 谭新艳. 黄河之声. 2016(20)
博士论文
[1]浙江省磐安县仰头村《炼火》仪式的音声民族志[D]. 林莉君.上海音乐学院 2010
[2]音乐文化交融环境中的个性与共性[D]. 祁慧民.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3
硕士论文
[1]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婚俗仪式音声研究及文化阐释[D]. 余雁君.四川师范大学 2018
[2]青海土族传统婚礼歌调查与研究[D]. 谭新艳.西北师范大学 2017
[3]土族音乐源流考[D]. 李娜.西北民族大学 2015
[4]多重文化交融下的天祝土族传统音乐研究[D]. 蒲蕊.西北师范大学 2008
[5]土族“纳顿”民俗活动中的舞蹈研究[D]. 李端.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6]青海、甘肃河湟地区民族杂居地土族民歌研究[D]. 杨正君.华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86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586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