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先觉——杨匡民先生民歌研究之学术贡献
发布时间:2022-01-26 03:19
今年是民族音乐学家杨匡民先生百年诞辰,文章旨在追溯杨匡民先生民歌研究"三声腔""色彩区"理论建构的学术轨迹,以此纪念这位20世纪我国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先觉者和杰出的荆楚民歌研究家。正文由"三声腔理论"的提出及其方法论意义、"色彩区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价值、音乐地理学视角的民歌风格区划研究乘风启航三部分构成。
【文章来源】: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0,(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杨匡民“三声腔”与“色彩区”理论相关的手稿(现存武汉音乐学院档案馆)
图1 杨匡民“三声腔”与“色彩区”理论相关的手稿(现存武汉音乐学院档案馆)“三声腔系”的理论模式一经问世,即为后来的研究者广泛运用于民歌的音乐分析实践之中,取得了系列学术成果,如蒲亨强在其关于苗族民歌的研究中提出的“核腔”(4)概念,就直接受益于“三声腔”理论的启发。对于1980年代紧锣密鼓实施的国家跨世纪文化建设工程“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编纂工作而言,“三声腔”理论可谓理论甘泉,成为各地分析把握民歌旋律形态的重要方法手段,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
《汉族民歌色彩区》对音调于民歌之地域性风格的决定作用仍然重视,但视野却更加宏阔,将历史文化传统、自然风土气候等都纳入重要影响因子加以观照。根据杨匡民先生该文中编定的汉族民歌色彩区版图,我国全域的汉族民歌形成华北色彩区、东北色彩区、中原色彩区、西北色彩区、西南色彩区、中南色彩区、华东色彩区、东南色彩区、华南色彩区等九大风格区划。正式见诸于杨匡民先生九十华诞纪念学术文集《歌乐探析》中的此文,既是他毕生民歌色彩区研究从荆楚方域到华夏全域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他音乐地理学视野之民歌色彩区研究从先觉到自觉的力作。文中描述的色彩区成因不再只是单纯的音调特征,增添了文化传统、方言音韵、地形地貌、风俗民情的丰富内容。例如,地处长江中下游的“中南色彩区”,在特色音调之外,就增加了楚国历史文化传统、“荆楚西声”音乐元素、巴风土韵信仰民俗、江河原野自然风貌等影响“中南色彩区”确立的多种成因。其它八大色彩区的成因描述方式与此大体一致。应当强调的是,“色彩区成因”内容的丰富,并未淡化音调之于色彩区成立的重要性,反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强了色彩区成立的逻辑性与可信性。考虑到民歌色彩区实际情形的复杂多样,为了更加客观准确地进行描述,杨匡民先生在该文中做了体系化的设计。首先,为整体宏观且缜密准确地把握民歌色彩区,他将色彩区做了三种类型对比的说明:其一为色彩区有大有小;其二为色彩区内的色彩有单一色彩与复数共存色彩;其三为色彩区的色彩有土著色彩、边沿交错色彩与飞地插花色彩之别。还借鉴系统论思想,根据色彩区的内部实际,进行了色彩分区与色彩片的细分。(7)继《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后将湖北民间歌曲风格色彩的“五大区划”公之于世,及民歌色彩区理论的正式发表,京、沪、闵等地学者相继推出了一些对我国全域的民间歌曲进行风格区划的尝试,而杨匡民先生此文的研究似更具音乐地理学色彩。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杨匡民先生孜孜探究数十年,力图揭示荆楚民歌的奥妙所在。应当说,随着“三声腔理论”“色彩区理论”的相继提出,从“三声腔”到“色彩区”之民歌风格区划研究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主编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正式出版受到学界高评国家褒奖,杨匡民先生堪称华丽地完成了自己的学术追求。然而,功成名就、年逾古稀的杨匡民先生却全无静下来歇一歇、驻足欣赏阑珊灯火的考量,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于1990年代开始承续“色彩区”研究轨迹,拓展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空间,取得了系列音乐地理学研究视角的学术成果。例如,他将湖北民歌研究的视野扩展到荆楚区域音乐文化,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阐释荆楚音乐文化传统、描摹荆楚音乐文化现状的学术专著《荆楚歌乐舞》(8);他又将曾侯乙编钟放到长江流域文明文化的大背景上审视其音乐风格、文化属性、审美追求的地域特色,发表了《曾钟音列结构与长江文化区》(9)的专题研究成果;他还将鄂西南土家族的音乐文化置于巴楚交融的区域历史文化结构中进行观照分析,认为历史上巴楚音乐文化关系极其密切,现今土家族的音乐文化实为巴楚音乐文化的结晶,并在《荆巴古宝及土家族溯源》(10)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巴楚音乐文化沉积带”的历史区域音乐文化概念,强调鄂西南及川东土家族地区积淀有丰富的巴楚音乐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巴音、吴乐和楚声——长江流域的传统音乐文化[J]. 杨匡民,周耘.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2001(01)
[2]三峡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初探[J]. 杨匡民,周耘. 长江论坛. 2000(01)
[3]长江中游文化区民歌结构[J]. 杨匡民. 音乐研究. 1999(03)
[4]曾钟音列结构与长江文化区[J]. 杨匡民.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8(03)
[5]荆巴古宝及土家溯源[J]. 杨匡民.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02)
[6]论民歌的基础结构——核腔[J]. 蒲亨强.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7(02)
本文编号:3609710
【文章来源】: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0,(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杨匡民“三声腔”与“色彩区”理论相关的手稿(现存武汉音乐学院档案馆)
图1 杨匡民“三声腔”与“色彩区”理论相关的手稿(现存武汉音乐学院档案馆)“三声腔系”的理论模式一经问世,即为后来的研究者广泛运用于民歌的音乐分析实践之中,取得了系列学术成果,如蒲亨强在其关于苗族民歌的研究中提出的“核腔”(4)概念,就直接受益于“三声腔”理论的启发。对于1980年代紧锣密鼓实施的国家跨世纪文化建设工程“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编纂工作而言,“三声腔”理论可谓理论甘泉,成为各地分析把握民歌旋律形态的重要方法手段,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
《汉族民歌色彩区》对音调于民歌之地域性风格的决定作用仍然重视,但视野却更加宏阔,将历史文化传统、自然风土气候等都纳入重要影响因子加以观照。根据杨匡民先生该文中编定的汉族民歌色彩区版图,我国全域的汉族民歌形成华北色彩区、东北色彩区、中原色彩区、西北色彩区、西南色彩区、中南色彩区、华东色彩区、东南色彩区、华南色彩区等九大风格区划。正式见诸于杨匡民先生九十华诞纪念学术文集《歌乐探析》中的此文,既是他毕生民歌色彩区研究从荆楚方域到华夏全域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他音乐地理学视野之民歌色彩区研究从先觉到自觉的力作。文中描述的色彩区成因不再只是单纯的音调特征,增添了文化传统、方言音韵、地形地貌、风俗民情的丰富内容。例如,地处长江中下游的“中南色彩区”,在特色音调之外,就增加了楚国历史文化传统、“荆楚西声”音乐元素、巴风土韵信仰民俗、江河原野自然风貌等影响“中南色彩区”确立的多种成因。其它八大色彩区的成因描述方式与此大体一致。应当强调的是,“色彩区成因”内容的丰富,并未淡化音调之于色彩区成立的重要性,反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强了色彩区成立的逻辑性与可信性。考虑到民歌色彩区实际情形的复杂多样,为了更加客观准确地进行描述,杨匡民先生在该文中做了体系化的设计。首先,为整体宏观且缜密准确地把握民歌色彩区,他将色彩区做了三种类型对比的说明:其一为色彩区有大有小;其二为色彩区内的色彩有单一色彩与复数共存色彩;其三为色彩区的色彩有土著色彩、边沿交错色彩与飞地插花色彩之别。还借鉴系统论思想,根据色彩区的内部实际,进行了色彩分区与色彩片的细分。(7)继《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后将湖北民间歌曲风格色彩的“五大区划”公之于世,及民歌色彩区理论的正式发表,京、沪、闵等地学者相继推出了一些对我国全域的民间歌曲进行风格区划的尝试,而杨匡民先生此文的研究似更具音乐地理学色彩。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杨匡民先生孜孜探究数十年,力图揭示荆楚民歌的奥妙所在。应当说,随着“三声腔理论”“色彩区理论”的相继提出,从“三声腔”到“色彩区”之民歌风格区划研究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主编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正式出版受到学界高评国家褒奖,杨匡民先生堪称华丽地完成了自己的学术追求。然而,功成名就、年逾古稀的杨匡民先生却全无静下来歇一歇、驻足欣赏阑珊灯火的考量,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于1990年代开始承续“色彩区”研究轨迹,拓展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空间,取得了系列音乐地理学研究视角的学术成果。例如,他将湖北民歌研究的视野扩展到荆楚区域音乐文化,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阐释荆楚音乐文化传统、描摹荆楚音乐文化现状的学术专著《荆楚歌乐舞》(8);他又将曾侯乙编钟放到长江流域文明文化的大背景上审视其音乐风格、文化属性、审美追求的地域特色,发表了《曾钟音列结构与长江文化区》(9)的专题研究成果;他还将鄂西南土家族的音乐文化置于巴楚交融的区域历史文化结构中进行观照分析,认为历史上巴楚音乐文化关系极其密切,现今土家族的音乐文化实为巴楚音乐文化的结晶,并在《荆巴古宝及土家族溯源》(10)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巴楚音乐文化沉积带”的历史区域音乐文化概念,强调鄂西南及川东土家族地区积淀有丰富的巴楚音乐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巴音、吴乐和楚声——长江流域的传统音乐文化[J]. 杨匡民,周耘.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2001(01)
[2]三峡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初探[J]. 杨匡民,周耘. 长江论坛. 2000(01)
[3]长江中游文化区民歌结构[J]. 杨匡民. 音乐研究. 1999(03)
[4]曾钟音列结构与长江文化区[J]. 杨匡民.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8(03)
[5]荆巴古宝及土家溯源[J]. 杨匡民.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02)
[6]论民歌的基础结构——核腔[J]. 蒲亨强.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7(02)
本文编号:3609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609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