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里亮的“乐作”传承
发布时间:2022-02-21 05:02
“乐作”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路已经出现断代现象。垤施民间艺人王里亮作为唯一一位“乐作”歌、舞、乐技艺的全能好手,不仅将祖辈的衣钵承习于自身,更对“乐作”的传授事业志在千里,他对“乐作”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贡献。这样一位优秀的复合型民间艺人,往往相当于一个民间艺术博物馆的存在,是熠熠闪耀的金矿,然而却被“深埋”于哀牢山之中,鲜为人知。本文以王里亮的故乡,即彝族“乐作”套路最为丰富、完整的流传之地——红河县垤施村为考察点,以王里亮和“乐作”为田野考察对象,从“乐作”歌、舞、乐技艺以及乐器研制两方面论述王里亮深厚的“乐作”功夫,并分老、中、青三个人生阶段论述王里亮的“乐作”传承以及在传承之路做出的卓有成效的有益贡献。从青年学“乐作”到中年任教于“田丰传习馆”,乃至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展演“乐作”,再到古稀将至对“乐作”传承仍志在千里……于乐作舞而言,王里亮既是承继者也是传授人,传统的“乐作”歌、舞、乐技艺不仅在王里亮身上得以承继,更因王里亮而扩大了其国内外声誉,并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乐作”传授给后辈,是“乐作”传承与发展历史长河里的重要篇章,而对于王里亮而言,是乐作舞伴随了...
【文章来源】: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意义与目的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三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红河县垤施村自然人文背景
第一节 红河县垤施村自然背景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气候农作概略
第二节 红河县垤施村人文背景
一、民族语言及信仰
二、风俗习惯及音乐
第二章 王里亮的“乐作”功夫
第一节“歌、舞、乐”之功夫
一、“乐作”功夫之“歌”
二、“乐作”功夫之“舞”
三、“乐作”功夫之“乐”
第二节 乐器研制之功夫
一、吹管乐器的研制
二、弹拨乐器的研制
第三章 王里亮的“乐作”传承
第一节 青年之“乐作”承师艺
一、走出村寨初展“乐作”才艺
二、山洞学艺点燃“乐作”情怀
三、青年玩“乐作”尽享欢乐
第二节 中年之“乐作”展宏图
一、田丰传习馆教授“乐作”技艺
二、走出国门弘扬“乐作”才艺
三、中年劳“作”,知足常“乐”
第三节 老年之“乐作”传才艺
一、闲暇玩“乐作”愉悦身心
二、接待来宾展演“乐作”精品
三、老年教授“乐作”志在千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适应与重构——基于哈尼族长街宴演变的分析[J]. 唐雪琼,钱俊希,陈岚雪. 地理研究. 2011(05)
[2]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田丰“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为个案研究[J]. 洪江. 民族音乐. 2010(02)
[3]彝族民间舞蹈的特征与社会文化功能[J]. 陈兴贵. 民族艺术研究. 2009(05)
[4]民间艺人研究中的描述、解释和理解[J]. 黄静华. 民族艺术研究. 2006(02)
[5]滇南彝族尼苏“乐作舞”剖释[J]. 张国升. 民族艺术研究. 1998(05)
[6]滇南彝族尼苏人歌舞艺术[J]. 龙倮贵. 民族艺术. 1998(01)
[7]云南民族迁徙的社会文化影响[J]. 苍铭.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1)
[8]独具特色的云南红河垤施彝族民间歌舞组曲简介[J]. 张寿元.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1996(04)
[9]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类型及功能[J]. 聂乾先. 民族艺术研究. 1996(04)
[10]云南彝族舞蹈简论[J]. 石裕祖. 民族艺术研究. 1995(06)
硕士论文
[1]红河县哈尼族、彝族乐作舞研究[D]. 周庆.云南艺术学院 2015
[2]论歌舞街乐作的“乐和”美[D]. 曾冬林.云南艺术学院 2014
[3]火文化对彝族社会生活的影响[D]. 王倩.中央民族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36552
【文章来源】: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意义与目的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三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红河县垤施村自然人文背景
第一节 红河县垤施村自然背景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气候农作概略
第二节 红河县垤施村人文背景
一、民族语言及信仰
二、风俗习惯及音乐
第二章 王里亮的“乐作”功夫
第一节“歌、舞、乐”之功夫
一、“乐作”功夫之“歌”
二、“乐作”功夫之“舞”
三、“乐作”功夫之“乐”
第二节 乐器研制之功夫
一、吹管乐器的研制
二、弹拨乐器的研制
第三章 王里亮的“乐作”传承
第一节 青年之“乐作”承师艺
一、走出村寨初展“乐作”才艺
二、山洞学艺点燃“乐作”情怀
三、青年玩“乐作”尽享欢乐
第二节 中年之“乐作”展宏图
一、田丰传习馆教授“乐作”技艺
二、走出国门弘扬“乐作”才艺
三、中年劳“作”,知足常“乐”
第三节 老年之“乐作”传才艺
一、闲暇玩“乐作”愉悦身心
二、接待来宾展演“乐作”精品
三、老年教授“乐作”志在千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适应与重构——基于哈尼族长街宴演变的分析[J]. 唐雪琼,钱俊希,陈岚雪. 地理研究. 2011(05)
[2]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田丰“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为个案研究[J]. 洪江. 民族音乐. 2010(02)
[3]彝族民间舞蹈的特征与社会文化功能[J]. 陈兴贵. 民族艺术研究. 2009(05)
[4]民间艺人研究中的描述、解释和理解[J]. 黄静华. 民族艺术研究. 2006(02)
[5]滇南彝族尼苏“乐作舞”剖释[J]. 张国升. 民族艺术研究. 1998(05)
[6]滇南彝族尼苏人歌舞艺术[J]. 龙倮贵. 民族艺术. 1998(01)
[7]云南民族迁徙的社会文化影响[J]. 苍铭.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1)
[8]独具特色的云南红河垤施彝族民间歌舞组曲简介[J]. 张寿元.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1996(04)
[9]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类型及功能[J]. 聂乾先. 民族艺术研究. 1996(04)
[10]云南彝族舞蹈简论[J]. 石裕祖. 民族艺术研究. 1995(06)
硕士论文
[1]红河县哈尼族、彝族乐作舞研究[D]. 周庆.云南艺术学院 2015
[2]论歌舞街乐作的“乐和”美[D]. 曾冬林.云南艺术学院 2014
[3]火文化对彝族社会生活的影响[D]. 王倩.中央民族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36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636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