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后新潮”音乐——基于对“中国民族交响乐协奏曲纽约展演”的专家研讨
发布时间:2023-02-05 15:50
文章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民族交响乐协奏曲纽约展演"的专家研讨会基础上,提出"后新潮"音乐的概念,通过分析,认为其具有两重内涵。一、指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中国现代音乐发展新时期;二、指的是这一时期在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与发展中表现出的文艺现象。具体体现为"平视"与"包容"西方的文化心态;走向国际,扎根中华文化的创作理念;个人风格化写作与逐步建构中的风格化写作并行。文章品评了"展演"音乐会的作品,认为其体现了作曲家的个人风格与"中华美学精神",从而对"后新潮"音乐的存在与特征予以佐证。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后新潮”音乐概念的提出
(一)由作曲家个体音乐创作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
(二)表现为群体性和普遍性的现象级音乐事件
二、“后新潮”音乐的内涵
(一)在文化心态上,对西方现代音乐文化,一个“仰视”与肯定,一个“平视”与包容
(二)在文化场上,一个体现西方文化的“离心力”,一个凸显中国文化的“向心力”
(三)在音乐形式上,一个凸显个人实验探索性,一个呈显个人风格建构性
三、一场“后新潮”音乐风格的作品音乐会
(一)朴幽的“逸”品——贾国平的《聆籁》
(二)笙乐的“神”品——秦文琛的《云川》
(三)“梦化”交响的“神”品——郝维亚的《牡丹亭之梦》
(四)现实的“逸”品——叶小钢的《乡村后院》
(五)打击乐的“精”品——唐建平的《仓才》
(六)“融”艺的“超”品——陈丹布的《袖剑与铜甲金戈》
(七)抽象的“奇”品——常平的《黑光》
(八)“后新潮”的精品——郭文景的《愁空山》
1.这是一部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意境的作品。
2.这是一部有古人心境却又体现个人发思的人文之山。
3.作品拓展了中国传统笛乐的技法与表现力。
结 语
本文编号:3735251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后新潮”音乐概念的提出
(一)由作曲家个体音乐创作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
(二)表现为群体性和普遍性的现象级音乐事件
二、“后新潮”音乐的内涵
(一)在文化心态上,对西方现代音乐文化,一个“仰视”与肯定,一个“平视”与包容
(二)在文化场上,一个体现西方文化的“离心力”,一个凸显中国文化的“向心力”
(三)在音乐形式上,一个凸显个人实验探索性,一个呈显个人风格建构性
三、一场“后新潮”音乐风格的作品音乐会
(一)朴幽的“逸”品——贾国平的《聆籁》
(二)笙乐的“神”品——秦文琛的《云川》
(三)“梦化”交响的“神”品——郝维亚的《牡丹亭之梦》
(四)现实的“逸”品——叶小钢的《乡村后院》
(五)打击乐的“精”品——唐建平的《仓才》
(六)“融”艺的“超”品——陈丹布的《袖剑与铜甲金戈》
(七)抽象的“奇”品——常平的《黑光》
(八)“后新潮”的精品——郭文景的《愁空山》
1.这是一部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意境的作品。
2.这是一部有古人心境却又体现个人发思的人文之山。
3.作品拓展了中国传统笛乐的技法与表现力。
结 语
本文编号:3735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73525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