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音乐创作中固定乐思、主题变形手法的功能与社会文化成因
发布时间:2017-09-04 11:38
本文关键词:19世纪音乐创作中固定乐思、主题变形手法的功能与社会文化成因
更多相关文章: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 标题交响乐 交响诗 固定乐思 主题变形
【摘要】:“固定乐思”和“主题变形”作为处理音乐主题材料的作曲手法,是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展衍核心乐思,使之适应标题音乐所承担的抒发感情、营造场景氛围、刻画人物性格与叙事的新举措。在标题交响曲、戏剧交响乐或交响诗中,作曲家巧妙运用这两类作曲技法,在实现音乐表意目的的同时,也通过那些具有主导意义的音乐母题及其变化、变形的逻辑贯穿,使多乐章或单乐章作品内部与整体结构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情节化张力,也为规模宏大的音乐过程的内在统一提供了保障,并由此给人一种形散而神聚的审美效应。这些作曲手法对19世纪下半叶,乃至20世纪的音乐创作也产生了持续影响。本文以分析19世纪柏辽兹和李斯特具有代表性的交响音乐作品为主,就这两种手法,如何从以往仅作为结构成分而存在的非语义性主题、动机、乐思,逐渐过渡到新的状态,并承担表意功能来展开论述,重点分析19世纪固定乐思、主题变形手法的功能与社会文化成因。本文总共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是从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和《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这两部作品入手,分析了固定乐思手法的运用及其音乐形态特征。第二章是从李斯特的交响诗《前奏曲》和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入手,分析主题变形手法的运用及其音乐形态特征。第三章主要分析了这两种手法的表现功能和结构功能,第四章是对这两种手法历史依托的追溯与社会成因的探寻。
【关键词】: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 标题交响乐 交响诗 固定乐思 主题变形
【学位授予单位】:星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609.2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5
- 一、选题概况9-10
- 二、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资料收集情况10-11
- 三、相关术语的界定11-15
- (一)主题、动机和乐思11-12
- (二)变奏与变形12-13
- (三)固定乐思与主题变形13-15
- 第一章 固定乐思手法的运用及其音乐形态特征15-46
- 第一节 固定乐思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15-38
- 一、《幻想交响曲》中的固定乐思15-29
- (一)第一乐章“梦幻、热情”16-21
- (二)第二乐章“舞会”21-23
- (三)第三乐章“在田野”23-25
- (四)第四乐章“赴刑进行曲”25-27
- (五)第五乐章“妖婆的安息日夜宴之梦”27-29
- 二、《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中的固定乐思29-38
- (一)第一乐章“哈罗尔德在山中:忧愁、幸福和狂喜的场面”30-33
- (二)第二乐章“唱着晚祷之歌前进的朝圣者”33-34
- (三)第三乐章“阿布鲁泽山民的小夜曲”34-36
- (四)第四乐章:“山贼的酒宴、前面情景的回忆”36-38
- 第二节 固定乐思手法的音乐形态特征38-45
- 一、固定乐思在不同曲式阶段的规模39-40
- (一)固定乐思原型的曲式规模39
- (二)固定乐思在曲式过程其他阶段的规模变更39-40
- 二、旋律中的音程40-41
- (一)固定乐思原型音程关系40-41
- (二)固定乐思特性音程在其他乐章中的变更41
- 三、节奏与节拍41-42
- (一)固定乐思的原型节奏与节拍41-42
- (二)固定乐思的节奏与节拍在其他乐章中的变更42
- 四、调式与调性42-43
- 五、织体与配器43-45
- (一)固定乐思的织体43-44
- (二)固定乐思的配器44-45
- 小结45-46
- 第二章 主题变形手法的运用及其音乐形态特征46-74
- 第一节 主题变形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46-65
- 一、交响诗《前奏曲》中的主题变形47-55
- (一)第一部分:“青春的情思与爱的需求”47-51
- (二) 第二部分:“生命的狂风暴雨”51-52
- (三)第三部分:“爱的安慰与和平的田园”52-53
- (四)第四部分:“战斗与胜利”53-55
- 二、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中的主题变形55-65
- (一) 浮士德56-62
- (二) 甘泪卿(玛格利特)62-63
- (三)梅菲斯特63-65
- 第二节 主题变形手法的音乐形态特征65-73
- 一、改变主题的音乐要素65-68
- 二、保留主题的基本轮廓68-71
- 三、对主题的派生发展71-73
- 小结73-74
- 第三章 固定乐思与主题变形手法的主要功能74-85
- 第一节 两种手法在音乐过程中的表现功能74-79
- 一、语义性74-75
- 二、指代角色身份与特定场景75-76
- 三、刻画角色性格76-77
- 四、抒情功能77
- 五、叙事功能77-78
- 六、揭示冲突78-79
- 第二节 两种手法在音乐过程中的结构功能79-84
- 一、提供核心音乐母题(主题原型)79-80
- 二、揭示单一主题的巨大可塑性与分辨叙事过程的阶段性80-81
- 三、揭示多元主题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81-83
- 四、在适应情节发展的同时凸现多元素材的内部统一83-84
- 小结84-85
- 第四章 固定乐思与主题变形手法的历史依托与社会成因85-103
- 第一节 前身的追溯85-91
- 一、巴洛克时期音乐中的主题85-88
- (一)蒙特威尔第《奥菲欧》中的主题86-87
- (二)巴赫创作中的主题87-88
- 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中的主题和动机88-91
- (一)前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式中的主题88-89
- (二)维也纳时期的古典交响乐89-91
- 第二节 社会文化成因的探寻91-102
- 一、风靡欧洲的浪漫主义艺术思潮91-93
- (一)浪漫主义思潮内涵界定及所波及的领域92
- (二)音乐与其他艺术整合的意愿92-93
- (三)对表意性音乐的兴趣93
- 二、城市社交环境与艺术传播93-97
- (一)城市社交环境93-95
- (二)艺术传播95-97
- 三、艺术经营者、从业者、赞助者与消费者的社会身分97-100
- 四、市民对艺术时尚的趋鹜100-102
- (一)对艺术家的崇拜100
- (二)阅读、观看演出、交谈100-101
- (三)显露个人文化素养101-102
- 小结102-103
- 结语103-105
- 参考文献105-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晓红;;标题音乐与固定乐思的创造者——柏辽兹[J];广播歌选;2008年09期
2 郑钰;;标题音乐与固定乐思的创造者——柏辽兹[J];广播歌选;2008年08期
3 谢思妤;;浅析标题交响乐的审美特征[J];青年文学家;2014年17期
4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夏杨;19世纪音乐创作中固定乐思、主题变形手法的功能与社会文化成因[D];星海音乐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791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79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