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纪光声乐风格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12:06
本文关键词:何纪光声乐风格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何纪光 声乐风格 意识形态 土洋之争 民族唱法 美声唱法 国家在场
【摘要】:本文以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国声乐界的“土洋之争”唱法讨论为历史背景,以何纪光声乐风格的形态分析为基础,采用音乐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借鉴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成果,从“国家在场”的视角对何纪光的声乐风格特征进行研究。“土洋之争”是在20世纪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关于声乐唱法“中西关系”的文化矛盾,它是中国特定年代的国际关系、阶级关系、意识形态矛盾在音乐文化中的显现,这种矛盾最终被整合到了一个特定的意识框架之中——“中国唱法/中国民族声乐。而它的起始与过程始终受到着文艺政策的导向。何纪光(1939年6月10日——2002年9月19日)是中国民族声乐草创期重要的民族歌唱家之一,也是湖南音乐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歌唱方法作为“土洋之争”与国家政策的成果,在民族民间唱法的基础上向美声借鉴学习,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歌唱方法与风格。这种歌唱方法与风格是受到了它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而产生,从而展露出它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何纪光 声乐风格 意识形态 土洋之争 民族唱法 美声唱法 国家在场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61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2
- 一、研究缘起7
- 二、论题研究目的与意义7-8
- 三、研究现状8-10
- 四、研究视角与方法方法10-12
- 第一章 作为历史背景的“土洋之争”12-23
- 第一节 “土洋之争”12-16
- 一、“土洋之争”历史12-14
- 二、“土”“洋”两方观点14-15
- 三、王品素与她的民族声乐教学15-16
- 第二节 “国家”与风格16-20
- 一、“国家”标准与形式17-18
- 二、形式的解决18-19
- 三、“新中国”文艺建设与风格传播19-20
- 小结20-23
- 第二章 何纪光声乐乐谱文本分析23-37
- 第一节 歌词23-30
- 一、题材23-28
- (一) 内容23-26
- (二) 内容表述特征26-27
- (三) 歌词版本27-28
- 二、语言衬词特点28-30
- (一) 词句衬词结构28-30
- (二) 韵脚变化30
- 第二节 音乐特征分析30-37
- 一、旋律形态30-33
- (一) 音列、调式、旋法30-33
- (二) 速度与节拍33
- 二、艺术化的体现33-37
- (一) 音区的分层与跳进33-34
- (二) 曲体结构34-35
- (三) 情绪对比35-37
- 第三章 何纪光歌唱分析37-46
- 第一节 歌唱音域、音色37-38
- 一、真声37
- 二、高腔37-38
- 三、假声38
- 第二节 语言语音特征38-39
- 一、语言38
- 二、吐字38-39
- 第三节 润腔39-44
- 一、音高性润腔39-42
- (一) 调式音39
- (二) 颤音Ⅰ39-40
- (三) 颤音Ⅱ(tr)40-41
- (四) 波音41
- (五) 回音41
- (六) 滑音41-42
- 二、音色性润腔42
- 三、节奏性润腔42-44
- (一) 速度变化42-43
- (二) 顿音43
- (三) 气口43-44
- 四、力度性润腔44
- 小结44-46
- 第四章 何纪光声乐风格的“倾向”与“国家在场”46-51
- 第一节 风格“倾向”与历史语境46-47
- 一、内容题材与需求46
- 二、音乐的倾向46-47
- 第二节 从“新型湖南高腔”到何纪光47-49
- 一、湖南高腔的形式转变47-48
- 二、“标签化”产生的问题48-49
- 第三节 何纪光的贡献49-51
- 一、艺术成就49
- 二、风格个性的延伸思考49-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9
- 附录59-60
- 后记60
本文编号:959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959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