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狂飙交响曲研究
本文关键词:海顿狂飙交响曲研究
【摘要】: 本文把海顿18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交响曲作为对象,以音乐分析结果为依据,对海顿这一时期所谓“狂飙交响曲”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狂飙交响曲”的曲目确定和风格总结,并参考文学界相关资料,对海顿“狂飙交响曲”的风格的来源进行了分析,认为其风格中体现出的多样化风格特征是来自C·P·E·巴赫以及海顿身边宗教、戏剧音乐活动的影响。并最后得出结论,这些交响曲同德国文学界“狂飙突进运动”之间并非是通常教科书中所谈及那样简单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继续对“狂飙交响曲”的地位及意义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确定了“狂飙交响曲”是海顿整个交响曲创作中探索和试验阶段的成果的观点,并对这些交响曲中一般认识的所谓“浪漫主义”因素进行了辨证地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狂飙交响曲”同“狂飙突进运动”一样,都是18世纪中后期社会、文化巨大变革背景下时代精神特征的体现。
【关键词】:海顿 交响曲 狂飙突进运动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609.5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8
- 引言8-10
- 第一章 18 世纪70 年代左右海顿的生活与创作10-15
- 一 海顿70 年代前后的生活背景10-11
- 二 海顿狂飙运动时期的音乐创作11-13
- 三 海顿的交响曲创作及狂飙交响曲曲目的确定13-15
- 第二章 德国狂飙突进文学运动15-23
- 一 狂飙突进的产生16-17
- 二 狂飙突进运动的艺术先驱17-20
- 一)扬格及英国感伤主义文学18-19
- 二)莎士比亚19-20
- 三 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内涵20-23
- 一)要求个性解放20-21
- 二)崇尚“天才”21-22
- 三)崇尚“自然”22
- 四)强调感情22-23
- 第三章 海顿的狂飙交响曲的风格特征23-40
- 一 交响曲乐章结构的成熟23-25
- 二 小调的使用增多25-29
- 一)海顿全部交响曲调性基本情况25-26
- 二)小调使用的分析26-29
- 三 音乐中的情感性内容更突出29-34
- 一)悲伤与哀悼29-31
- 二)危机与激情31-34
- 四 对位技术的运用34-35
- 五 新的配器手法35-37
- 六 新颖且富于创造性的细节37-39
- 小结39-40
- 第四章 狂飙交响曲音乐风格的来源及狂飙交响曲与狂飙突进运动的联系40-49
- 一 狂飙交响曲音乐风格的来源40-45
- 一) C·P·E·巴赫的影响40-41
- 二)宗教音乐创作的影响41-43
- 三)歌剧创作与排演的经验43-45
- 小结45
- 二 狂飙交响曲与狂飙突进运动的联系45-49
- 一)时间关系比较45-46
- 二)风格对应比较46-47
- 三)发展轨迹比较47-48
- 四)其它关联48
- 小结48-49
- 结语 正确认识狂飙交响曲的地位和意义49-55
- 一 所谓“浪漫主义”在狂飙交响曲中的定位49-51
- 二 狂飙交响曲在海顿交响曲创作生涯中的地位51-53
- 三 狂飙交响曲同狂飙运动所共有的时代精神53-55
- 尾注55-56
- 主要参考文献56-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仁康;;苜蓿生涯说海顿[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2 张维国;略论海顿和他的《伦敦》交响曲[J];音响技术;1997年01期
3 张维国;论海顿略和他的“伦敦”交响曲[J];音响技术;1997年02期
4 日落;;音乐大师通俗史之:海顿篇[J];课堂内外(高中版);2006年03期
5 朱起东;;海顿和他的交响曲[J];乐器;1983年04期
6 张长;;告别[J];四川文学;2010年05期
7 王立翔;我画大师──海顿[J];国际音乐交流;2000年11期
8 ;交响乐之父海顿[J];儿童音乐;2007年02期
9 阿瑟·埃尔森;杨悦;;海顿—平民出身的音乐家[J];世界文化;1983年05期
10 奥托·拜巴;曾大伟;;今天的约瑟夫·海顿[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启宪;;“蓝与绿”的交响曲——延中绿地景观设计特色[A];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论文专辑[C];2001年
2 栾昕竹;何坤;;《婆媳交响曲》选题策划[A];图书选题策划报告——第五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6年
3 孙佳;;我借版贸做品牌[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6辑[C];2003年
4 董馨;;音乐健康疗法[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3年
5 何化均;;治疗音乐的分类及其心理效应[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于润洋;;从交响音乐鉴赏谈音乐的特性——在全国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课教师培训班上的学术报告[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邓映如;孙佳;;家有梧桐树 引来凤凰栖——浅论品牌优势与版贸[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6辑[C];2003年
8 纪孔凯;;浅谈高中音乐欣赏中的“交响思维”[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谢滨妃;;从巴洛克时期到后期浪漫派的作品看调性语言的发展[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杨梅;;音乐欣赏教学融入爱国主义思想的探讨[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雨天;香港小交创新“教育音乐会”[N];音乐周报;2009年
2 宋顺辉;奏响和谐交响曲[N];北大荒日报;2011年
3 刘小龙;一部交响曲 一方水土情[N];音乐周报;2004年
4 本报高级编辑 陈昭;英雄交响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本报记者杨筱;小卡片演绎财富交响曲[N];中国经营报;2002年
6 何金祥;绿色生态交响曲[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李晓芳;晋歌晋舞晋锣晋鼓汇成迎宾交响曲[N];山西日报;2008年
8 南 画;时尚交响曲的指挥家[N];中国企业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黄蔚 周静 沈仕卫;中国首家民营职业交响乐团诞生[N];贵州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何孟洁 王兵 通讯员 韦炜;响彻碧野田间的气象“交响曲”[N];中国气象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丝丝;“世纪末”的心灵探寻:马勒三首中期交响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2 韦辉;布鲁克纳交响曲主题复调形态与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3 冶鸿德;汉斯·维尔纳·亨策交响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4 李如春;蒂皮特四部交响曲作曲技术分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5 雷兴明;承先锋之锐 拓回归之新[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6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7 杨婧;作曲家个人风格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8 郭鸣;约翰·科瑞里亚诺管弦乐写作技术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9 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10 张少飞;1949~1981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靖;海顿狂飙交响曲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2 冀黎;海顿两首大提琴协奏曲的研究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3 冯文倩;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奏[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4 董玲周;生命的春天—舒曼《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赏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金华;浅析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6 蔡麟;论海顿音乐中的喜剧性——以海顿弦乐四重奏为例证[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7 邢楠楠;海顿《D大调钢琴奏鸣曲》(Op.37)创作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瑕;从《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看炫技性[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9 陈甜;浅析海顿两首大提琴协奏曲创作技法的对比与演奏诠释[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10 张晨;虔信的天籁之音[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0088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008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