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基本设想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基本设想
【摘要】: 高师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即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师资。为此,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可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忽视了高师音乐教育的正确培养目标,过于注重专业化,片面地强调向专业院校看齐,偏离了师范性的特色,因而使其教育不论是在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上,还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定型甚至模式化的不利于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格局,使得近年来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步履缓慢而艰难,严重影响了高师音乐教育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既定目标的实现。可见,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而改革的重点应是加强和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即突出“师范性”。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真正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本文试从高师声乐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入手,结合新时期声乐教学的内涵及规律,着力阐发了音乐教师能力培养的定位问题、具体策略与实施设想。特别是结合近年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技能比赛和大学生声乐比赛中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以及吸收的宝贵经验。使“良好的专业素质”、“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一专多能”的音乐教师能力培养定位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改革所必须遵循的机遇。我们应该制定“立足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提高声乐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灵活协调的主客体协作”、“独立与系统相结合”的具体策略,并通过建构新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改变既有的教学形式,选择和使用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的教学方法。选取和借鉴不同类型的教材及曲目等有效途径。并本着因材施教、挖掘潜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声乐技巧、歌唱能力、声乐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制定练声曲、教学曲目,使学生的歌唱理论水平和技能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此外,众所周知,高师音乐教育的全部工作应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师资基本素质为宗旨,更应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具备精深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建立健全忠诚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这也是我们把握学术研究的宏观动态应该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领域之一。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 培养目标 基础音乐师资 革新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616-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第一章、高师声乐发展概况9-16
- 一、高师声乐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9-10
- (一) 改革之前的高师声乐教学9
- (二) 改革的萌芽与起步9-10
- (三) 改革的发展10
- 二、现状分析10-16
- (一) 高师声乐教学现状分析10-13
- (二) 基础音乐师资需求分析13-16
- 第二章、关于声乐教学的内涵及规律16-24
- 一、声乐教学的内涵16-18
- (一) 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16
- (二) 高师声乐教学的意义16
- (三) 高师声乐教学的原则16-18
- 二、声乐教学的内容、形式18-21
- (一) 声乐教学的内容18-20
- (二) 声乐教学形式20-21
- 三、声乐教学的过程及方法21-24
- (一) 初期(普修阶段)21-22
- (二) 中期(分流阶段)22-23
- (三) 成熟期(选修阶段)23-24
- 第三章、关于音乐教师能力培养的准确定位24-27
- 一、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24-25
- 二、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25-26
- 三、一专多能26-27
- 第四章、具体策略与实施27-38
- 一、策略27-32
- (一) 立足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27-28
- (二) 提高声乐教师的素质和能力28-29
- (三) 灵活协调主客体合作29-30
- (四) 体现独立与系统相结合30-32
- 二、实施32-38
- (一) 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32-35
- (二)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35-36
- (三) 不同教材及曲目选择36-37
- (四) 因材施教、挖掘潜力37-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1
- 后记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然;;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实施[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2 孙志贤;;高师声乐教学中学生自我判别能力的培养[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赵向欣;;当前高师舞蹈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艺术教育;2004年02期
4 徐海飞;;浅谈中职外语教学培养目标的设定方向及实现途径[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5期
5 刘莹莹;;关于提高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闫爱民;;中职学校服装专业培养目标与相关课程设置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5期
7 庾光华;;浅析高职商务英语函电实践性教学的运用[J];企业导报;2011年10期
8 姚美娟;;中职学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科技;2011年06期
9 李华敏;;关于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思考与措施[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10 钱勇;;建国初期高师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1949——1956)——以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J];音乐大观;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春彦;;不同专业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刘松林;马庆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发展回顾[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张彩平;肖序;;关于本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裘益政;;基于管理型财务人才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尹启华;;论会计本科教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伟;杨佳斯;;实验教学楼采暖设计作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毕业设计题目的研究[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7 刘景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8 邹羚;田雷;;五年制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A];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王泽忠;王兆安;沈颂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范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李尚宁;曾庆乔;;突出多元智能开发,强化“六个一”人才培养目标[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今;要面向未来确定培养目标[N];天津教育报;2010年
2 河北省鹿泉市职业教育中心校长 刘振国;脚踏经济实地 落实培养目标[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合肥铁路工程学校 凌玉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N];安徽日报;2009年
4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 俞佳;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嗓音保护[N];江苏教育报;2009年
5 浙江省临海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 丁凤星;老年大学培养目标之我见[N];中国老年报;2004年
6 记者 曹继军;适应社会需要 完善培养目标[N];光明日报;2000年
7 黄飞龙;创新是培养目标客户的必要手段[N];中国保险报;2002年
8 张杨 张立彬;做完整的信息社会人[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清华大学 钱逊;小议培养目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10 记者 顾晓萍;把创新型人才作为重要培养目标[N];石家庄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2 卢亮球;中美体育博士培养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3 朱飞;我国展示设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4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易凌;生物医学PhD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6 唐国瑶;我国住院医师培养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罗之仁;我国民族保险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赵金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许瑞勋;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审视与创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黄晓灵;奥林匹克文化视野下高校专业体育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英淑;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基本设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会丽;农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及改革的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赫;我国高等工程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仲伟;当代军人价值观培养目标体系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5 朱春霞;中国本科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理性思考[D];苏州大学;2003年
6 余廷文;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7 章剑;中专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万运京;论当代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培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晓林;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10 杨璐璐;对我国普通高校在职教师公共艺术(音乐)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279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027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