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之音乐特色
本文关键词:浅析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之音乐特色
更多相关文章: 贝多芬 第三钢琴协奏曲 曲式结构 音型织体 风格内涵
【摘要】:在钢琴协奏曲的主要发展脉络及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的历史地位之基础上,以《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曲式结构、音型织体、风格内涵的剖析,较为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整体框架,诠释其音乐特色。
【作者单位】: 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关键词】: 贝多芬 第三钢琴协奏曲 曲式结构 音型织体 风格内涵
【基金】:黄冈师范学院2009年青年科研基金重点项目,项目批号:06CQ108
【分类号】:J624.1
【正文快照】: “钢琴协奏曲”在协奏曲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其创作发展不仅丰富了协奏曲的类别,同时也为交响音乐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在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于1800年创作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将贝多芬内心情感在音乐作品中生动体现,作品的创作手法和音乐风格都有异于贝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昕昕;;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形象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杨留兵;薛军;;标题音乐与19世纪浪漫乐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喻樱;;高尚的人格、圣洁的心灵——交际花薇奥列塔性格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4 符周利;;论西方宗教对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5 华文健;;论维也纳古典乐派对交响曲的贡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王晶一;;歌剧《参孙与达丽拉》中咏叹调《我心花怒放》演唱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7 熊丹;;浅析巴托克《罗马尼亚民间舞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8 张红霞;肖俊俊;;古希腊声乐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9 刘克利;杨兴斌;;流行歌曲美声唱——谈美声唱法在中国的普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10 徐治;;黄梅戏的改革家——时白林先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霜;;和声共同课教学中和声分析的思维与视角[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红光;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许琛;阿沃·帕特钟鸣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5 陈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7 唐小波;约翰·亚当斯管弦乐作品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8 陈晶;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9 赵书峰;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10 张有川;里盖蒂音乐创作中和声语言的技法特征与发展轨迹[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莹莹;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分析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熊焱;米约双钢琴作品《胆小鬼》本体分析与演奏技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旭峰;山东省临沂市钢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爽;从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op.116-op.119看其创作风格及演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冠英;斯特拉文斯基芭蕾舞剧《春之祭》原始宗教仪式音乐表现形式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林浦凤;声音训练在合唱中的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林萃;拉威尔钢琴作品中的“异国情调”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玉洁;肖邦音乐对愉悦性的表现方式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静文;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与其艺术歌曲作曲技法的相似性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郑婷婷;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艺术特征及教学演绎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春;;浅析早期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特点[J];青年文学家;2011年04期
2 张燕;;贝多芬“暴风雨”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梅兰;论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与思想内容[J];惠州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朱虹;;从《悲怆》探析贝多芬的作品风格[J];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宋欣语;;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及其特点[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7期
6 安东·科迪;李穗荣;;安东·科迪解说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十二)[J];钢琴艺术;2010年04期
7 赵彬宏;;品尝精神的甘醇:贝多芬七交第一乐章音乐本体分析[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8 晏伟;;从贝多芬的第五首小提琴奏鸣曲看其早期演奏风格[J];北方音乐;2011年08期
9 王竹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的比较与特点[J];音乐探索;2006年S1期
10 余莉娟;;火一样的热情——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第一乐章[J];青海教育;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伊娜;;乐圣贝多芬钢琴才能的启示——对中国当前钢琴教学的一点思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叶芳;;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美学意义[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3 孙佳;;我借版贸做品牌[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6辑[C];2003年
4 关秋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下一代[A];第二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张娟;;柯达伊匈牙利民歌主题变奏曲《孔雀飞》分析研究[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陈艺文;;曲式结构小析——格里格抒情钢琴小品《即兴圆舞曲》OP.47NO.1[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7 白桦;;文学与人生——讲不完的故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8 匡玲;;创新 联系 提高[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9 董馨;;音乐健康疗法[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3年
10 齐海东;;我是怎样讲授《交响乐欣赏》课的[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巫育辛;拜谒贝多芬故居[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瓦格纳中国协会秘书长 音乐评论家 刘雪枫;最后的贝多芬[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3 刘雪枫;心灵风暴与神圣的安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4 伊君;诗意与失意[N];音乐周报;2003年
5 ;贝多芬晚期的艺术境界[N];文汇报;2007年
6 编译 风来疏竹;贝多芬死于梅毒还是铅中毒?[N];北京科技报;2005年
7 卞祖善;简洁质朴 生动活泼[N];音乐周报;2004年
8 施邑屏;世界首枚贝多芬邮票[N];中国集邮报;2007年
9 马跃;贝多芬晚期的弦乐四重奏[N];音乐周报;2002年
10 心理学博士 岳晓东;贝多芬:化回避为自励的音乐天才[N];北京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致正;雷格尔的复调技法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2 孙欣;克利姆特绘画的心理因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3 吴春福;罗忠昒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4年
4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5 杨健;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6 傅显舟;音乐剧歌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 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8 汪胜付;梅西安最后六部管弦乐作品的创作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
9 李如春;蒂皮特四部交响曲作曲技术分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10 刘洪;作为诠释的音乐表演[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秋菊;浅析贝多芬艺术歌曲的音乐创作特色[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雪莎;奏鸣曲式在贝多芬钢琴套曲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3 闵敏;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和演奏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郑霏;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特征与演奏风格[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6 帅柳营;试论贝多芬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政;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戏剧性特征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振华;论贝多芬爱情题材艺术歌曲及演唱[D];河南大学;2009年
9 张炫;从贝多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看其风格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董方;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9的研究与演绎[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28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028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