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非的简易师范《音乐》教材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15:04
本文关键词:吴梦非的简易师范《音乐》教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吴梦非 简易师范学校 课程标准 音乐教育 音乐教材
【摘要】: 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由内容到结构上的变化,从而使得整个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和新式学堂的建立,学校音乐教育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一种不同于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形态的新型的音乐教育形式和体系,也处于逐渐的建构之中,,并成为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滥觞。在近代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从事音乐教育活动的先行者和启蒙者,产生出我国近代第一代音乐教育家。他们通过音乐教育的实践,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他们为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培养出第一批音乐人才,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师范教育(包括师范音乐教育在内)是一种“母基”教育,是培养老师(师资)的教育。我国近代以来学校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与师范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本文以中国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吴梦非作为中心人物,以分析和研究吴梦非的简易师范《音乐》教材为线索,探索吴梦非所编著的简易师范《音乐》教材的内容构成及所体现出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而对吴梦非在师范音乐教育方面所做出的历史贡献,给予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正如马克思主义对历史人物的要求:主要是看一个人在历史上所起的客观作用,从推动或阻碍历史发展的大处着眼,确定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而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不是单纯从个人着眼,在个人的各种思想、行为的细节处纠缠不清。首要的是在历史上的客观功过,而不是个人某些主观言行。所以,这既不是去平衡个人的一生言行,也不是去抽象品评个人的道德品质,应该以历史学而不是以伦理学的标准作为衡量人的尺度,除非这种道德、品质在当时或后代造成了重要的客观影响,更不是带有主观,片面去集中优点或缺点。人不是神,总有各种长处和弱点。我想,分析和研究吴梦非的简易师范《音乐》教材,也应如此。 简易师范《音乐》教材,是吴梦非依据1934年3月公布的《简易师范学校及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课程标准》编写的,是他从事师范音乐办学和教育实践的智慧结晶。这套教材的编写理念新颖,编写目的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并且在音乐教材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实践性与时代性、综合性与开放性等层面,具备许多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优秀内容与思想。其不足是强调学科知识本位,而忽视音乐学科的人文性,偏重教材的科学体系和艺术性,而忽略学习者的使用性和接受性等。 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取历史研究、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归纳研究等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结合当时的音乐教育实践,力争对其研究对象做出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主要创新点是:其一、选题具有独创性,纵观20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对吴梦非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除了几篇对人物生平粗略研究的文章和部分相关专著中略有涉及外,其他的研究未有发现;其二、文献史料的挖掘具有全面性,对吴梦非简易师范《音乐》教材的研究,未见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出现,许多专门研究中国音乐教育的专著,甚至都未提及;其三、论证具有创新性,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对吴梦非的简易师范《音乐》教材进行了宏观有机的动态分析,并对其现代意义做出历史性的评价。
【关键词】:吴梦非 简易师范学校 课程标准 音乐教育 音乐教材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60-4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1
- 导言11-15
- 一、简易师范《音乐》教材的产生背景15-20
- (一) 编者其人——吴梦非的生平15-17
- (二) 编写其事——简易师范《音乐》教材的编写依据17-20
- 二、简易师范《音乐》教材的内容构成20-27
- (一) 音乐理论课程20-23
- 1. 乐理基础知识20
- 2. 和声学20
- 3. 音乐结构形式(曲式学)20-21
- 4. 音乐体裁21
- 5. 小型管弦乐队知识21-22
- 6. 音乐史22
- 7. 音乐美学22-23
- (二) 音乐素质课程23-24
- 1. 读唱练习23
- 2. 默谱练习23
- 3. 音乐欣赏23-24
- (三) 音乐表演课程24-25
- 1. 声乐24
- 2. 器乐24-25
- 3. 指挥练习与表演练习25
- (四) 其他内容25-27
- 1. 风琴修理25-26
- 2. 附录(中西音乐名词对照表)26-27
- 三、简易师范《音乐》教材的特色27-45
- (一) 科学性与有序性27-30
- 1. 由浅入深的编写顺序27-29
- 2. 相互交融的课程内容29-30
- (二) 审美性与创造性30-39
- 1. 身心协调发展的美育理念30-32
- 2. 继承与创新的歌曲形式32-38
- 3. 开拓性的歌曲正谱伴奏38-39
- 4. 激发学生创造力的伴奏练习39
- (三) 思想性与艺术性39-42
- 1. 爱国题材的歌曲40
- 2. 表情达意的歌词40-42
- (四) 经典性与时代性42-43
- 1. 包罗万象的音乐体裁42
- 2. 穿越时空的音乐名作42
- 3. 名垂千古的音乐大师42-43
- 4. 融经典与时代于一体的歌曲形式——学堂乐歌43
- (五) 统一性与选择性43-45
- 四、简易师范《音乐》教材的现代意义45-50
- (一) 认知体系的科学化45-47
- 1. 注重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45-46
- 2. 注重教材内容的循序渐进46-47
- (二) 目标体系的三维化47-49
-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7-48
- 2. 过程与方法48
- 3. 知识与技能48-49
- (三) 结构体系的角色化49-50
- 结论与建议50-53
- 主要参考文献53-59
- 附录59-76
- 后记76-7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7-78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志芳;音乐家吴梦非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31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03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