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自觉、自新、自信——从阿炳、刘天华说起

发布时间:2017-11-07 10:18

  本文关键词:自觉、自新、自信——从阿炳、刘天华说起


  更多相关文章: 阿炳 刘天华 文化自觉 文化自新 文化自信


【摘要】:阿炳、刘天华作为中国现代二胡艺术的重要奠基人,其创作理念和音乐实践影响深远。阿炳是民间二胡的杰出代表,其作品折射出民间乐人特有的艺术品质和民间音乐风格;刘天华则中西兼容,从创作实践、音乐内涵与舞台化表演形式等方面,开创现代二胡的专业道路。该文通过对阿炳的文化自觉、刘天华的文化自新之剖析,提出延续传统、尊重民间、自信自强、多态发展乃是现代二胡发展之本。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
【分类号】:J609.2
【正文快照】: 在中国二胡艺术的发展历程中,阿炳、刘天华是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虽处于同一时代,却是中国现代二胡艺术的划时代转型及其现代二胡音乐创作的重要奠基人。他们的创作理念和实践对二胡乃至国乐的影响极为深远。在当下二胡艺术发展近百年之际,重新审视阿炳、刘天华的人观、乐观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良旋;“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李继兴;关于应用哲学平衡论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芦平生,陈玉玲;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演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黄颖;;城市发展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以“新天地”为例[J];城市问题;2007年01期

6 胡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与文明对话[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何雪莲;“知识傲慢行为”与文化自觉——《学术殖民主义在行动:美国认证他国大学》读后[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2期

8 杨文炯;文化自觉与精神渴望──都市族群研究:《开拓》,一种文化现象[J];回族研究;2001年01期

9 杨文炯;城市界面下的回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J];回族研究;2004年01期

10 林艳华;;论黄自的音乐创作及其音乐美学思想[J];井冈山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士辉;;文化自觉与民族精神[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4年

2 黄颖;;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从“新天地”现象谈起[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3 木基元;普卫华;;让阿诗玛更加靓丽——从丽江的启示谈二次创业中的石林文化品牌[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新建;民歌与国学[D];四川大学;2002年

2 李虎林;当代人格教育的理论求索与时代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薛国凤;冲突与和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崔婷;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西文化交流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邓永芳;文化现代性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王德如;论课程文化自觉[D];西南大学;2007年

8 严奇岩;族群性和地域性:四川客家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金建生;中小学教师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艳红;东乡族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海艳;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初探[D];苏州大学;2003年

2 邓永芳;现代化境遇中的文化自觉[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万欣;二胡乐曲创作发展脉络及展望[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许叶蓁;刘天华二胡教学活动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晓娟;建国以来二胡音乐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寒千;当代二胡音乐创作发展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戚梅;论二十世纪扬琴音乐的分期[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袁晶晶;中国二胡教材综述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曾美珊;论二胡运弓和揉弦技法[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10 汪海元;20世纪二胡音乐创作的历史分期及其艺术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增山贤活 ,曹允迪;阿炳、刘天华、孙文明及其二胡曲[J];中国音乐;1983年01期

2 张凌飞;刘天华和阿炳之比较[J];乐器;2005年03期

3 刘长福;刘长福二胡教学系列(二) 阿炳与刘天华[J];乐器;2002年12期

4 刘柱;;刘天华与阿炳之比较[J];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Z1期

5 赵婷婷;;论刘天华和阿炳在艺术上的异同[J];北方音乐;2010年04期

6 高云山;“五四”精神与二胡艺术——刘天华创作浅探[J];齐鲁艺苑;1999年03期

7 沈星扬;从阿炳作品看中国音乐的艺术道路[J];人民音乐;1994年01期

8 唐毓斌;论阿炳的三首二胡曲及其演奏[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9 任志扬;世界音乐之瑰宝《二泉映月》抢救始末[J];科技文萃;1994年07期

10 赵寒阳;赵寒阳二胡漫谈 怎样拉好阿炳的二胡曲(上)[J];小演奏家;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沛东;在“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辞[N];中国艺术报;2009年

2 张粉琴 顾雷鸣;刘天华阿炳中国民乐基金会在宁成立[N];新华日报;2009年

3 涛声;阿炳密码的底色[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记者 裴诺 董大汗;刘天华纪念音乐会在京隆重举办[N];中国艺术报;2011年

5 刘伯毅;倾听阿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徐宁;纪念民族音乐家刘天华、阿炳作品音乐会隆重举行[N];新华日报;2011年

7 文马;打“阿炳”品牌 发展文化产业[N];中国文化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刘雪明;“首次还原一个真实的阿炳”[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0年

9 梁茂春;刘派二胡展风采[N];音乐周报;2003年

10 宋飞;“月映千江”话传统[N];中国文化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丽;闵惠芬二度创作初探[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2 戴俊超;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3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东文;刘天华“顾及民众”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欣;刘天华对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贡献[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扬;刘天华的艺术视野与二胡艺术创造[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4 王亚莉;刘天华音乐教育实践与思想的初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蕊蕊;刘天华二胡学派的创建对二胡教学体系的贡献[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6 李娟;刘天华二胡作品的传播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7 高璐;对刘天华教学理论及教学实践的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钟阳;二胡曲《空山鸟语》演奏版本分析[D];武汉音乐学院;2009年

9 张先永;刘天华二胡独奏曲作曲技法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9年

10 李飞燕;刘天华二胡作品的创作特征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519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1519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8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