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麦克道威尔晚期钢琴小品初探

发布时间:2017-11-09 12:12

  本文关键词:麦克道威尔晚期钢琴小品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麦克道威尔 晚期钢琴小品 创作手法 钢琴演奏


【摘要】: 爱德华·麦克道威尔(Edward MacDowell ,1861~1908),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推动美国的专业音乐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站在国际舞台上的音乐家。本文所研究探讨的是他晚期创作的钢琴小品,创作技法成熟,富有浓郁的美国民族情怀,也是我们了解早期美国音乐重要的媒介之一。 我国音乐界对麦克道威尔的音乐了解的并不多,但是近年来他的钢琴小品逐渐被国内所关注,不仅被中国钢琴教材所选用而且还成为众多专业学生节目单上的演奏曲目,成为钢琴演奏和教学的好材料。 本文在对麦克道威尔晚期钢琴小品的研究过程中,第一章首先对美国的早期音乐文化发展历史做了一个梳理,得出麦克道威尔在美国早期音乐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第二章从整体上概述了麦克道威尔的生平及创作道路,通过对麦克道威尔的钢琴音乐各个创作分期的归纳描述,以及具体分析晚期钢琴小品的创作背景,总结出麦克道威尔晚期钢琴小品在整个创作中的地位以及影响麦克道威尔晚期钢琴小品创作的各个因素。第三章通过音乐分析的角度,运用主题形象分析手法,重点分析了麦克道威尔晚期钢琴小品的音乐内容、音乐形象。第四章主要对音乐创作手法中旋律、和声调性、节奏节拍速度、伴奏织体等音乐要素的分析。通过以上归纳分析得出:麦克道威尔的晚期钢琴小品,具有鲜明的标题性,每首篇幅都不长,内容上偏重描述美国现实生活,注重音乐形象的细致刻画和抒情型。创作技法成熟,采用了浪漫派的创作手法,同时融入了美国民族音乐素材,富有浓郁的美国民族情怀,具有独特的魅力。从而看出麦克道威尔是如何在继承欧洲晚期浪漫派,坚持传统的前提下,融入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在此基础上,第五章从演奏分析的角度,具体从钢琴演奏实践中应把握的节奏、速度、力度、表情和踏板等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如何通过演奏诠释乐曲中蕴含的丰富的音乐内容和生动的音乐形象。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624.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玲;“从朦胧中来,到朦胧中去”——从《牧神午后》看德彪西的艺术特征[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马达;许冰;;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脉络及其特点[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3 郭蓉;巴托克音乐的形式和特点[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田刚;音乐作品的比例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年01期

5 郭和初;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致春天》的音乐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陈俊生;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的审美效应[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倪军;乔治·克拉姆钢琴独奏作品的音乐特征[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8 杨峻峰;钢琴二重奏教学探倪[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黄茜;视唱练耳教学中现代音乐的节奏感及其培养[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柳青;浅谈巴洛克古钢琴音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诺;论拱形结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2 曲致正;雷格尔的复调技法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3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4 黄志鹏;我国音乐科技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林;西方宗教文化视角下的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磊;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7 于洋;卡特音乐的时空秩序[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8 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9 李如春;蒂皮特四部交响曲作曲技术分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10 傅显舟;音乐剧歌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扬;一幅传神的音乐肖像——科普兰《林肯肖像》的音乐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倩;希曼诺夫斯基钢琴前奏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志远;施光南歌曲创作民族特色的形态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天星;和声思维在复对位写作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03年

5 韩晋宁;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和声手法分析[D];山西大学;2004年

6 高拂晓;深沉的情感 生命的震撼[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雪丰;勃拉姆斯几首钢琴作品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雯;中国流行歌曲改编的合唱作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颖;明清唱乐记录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郑刚;谈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和弦结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61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161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3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