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技术对歌唱音色的调控作用
本文关键词:发声技术对歌唱音色的调控作用
【摘要】:声乐演唱的发声技术对歌唱音色的调控与自然本质嗓音条件的影响不一样,它建立在自然本质条件音色影响的基础之上,通过自控的歌唱生理运动机能干预和技术方法,来完成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运动机制、运动模式、运动形态等,实现对演唱人声音色控制。虽然人体生理机能条件的差异决定着不同的人声音色特征,但这种音色依然是可以通过良好的演唱技术进行控制与调节的,技术的优劣对人声美好音色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者单位】: 湖南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11C0203)《共振峰频谱分析对歌唱音质音色的调控及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编号:10A19)《共振峰的频谱分析对人声音色的影响及研究》研究成果
【分类号】:J616
【正文快照】: 音色(tone-colour)是指乐器或嗓音的音质。关于音色,一种观点认为:音色是自然形成,不能改变,其本质完全取决于先天因素,固然如此,但同时也认为音色通过后天训练也是能够有所改变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歌唱音色的形成无需与学习声乐其他技术同步开始。声乐学习过程中,我们可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志安;论音色[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静;;怎样提高歌唱中的声情并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2 程虹;;学习声乐演唱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3 丁一凡;;浅析“中国唱法”提出的合理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4 李婧;李强;;浅谈歌剧《唐璜》中二重唱《让我们携手同行》中女中音的声音处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5 赵大海;;高教师范专业声乐教法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于敏;;高师声乐技能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施启龙;;浅谈美声唱法与当代民族唱法的融合[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常诗竞;;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线颖莹;;高师声乐教学之“主体间性”理论探微[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魏丹娇;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徐美辉;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慧;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卓;借鉴、融通及其它——中西花腔女高音演唱艺术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淋淋;从音乐社会学角度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文皓;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歌唱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姗姗;论感觉在声乐技巧训练中的重要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国栋;康保二人台的艺术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亮亮;面罩唱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艳;《孔空声乐练习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丽娟;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时代性特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赵妍;由“吴碧霞中西合璧唱法现象”思考声乐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蓓;让歌声更美妙——论“以情带声”[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年03期
2 邹淑珍;声乐教学中技术训练与相关知识的相互作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许可;;学生良好歌唱表演心理素质的培养[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6期
4 曹艳秋;;歌唱中常见的错误发声与纠正方法[J];科技资讯;2008年10期
5 周凡斌;;谈声乐教学中应加强歌唱技术与艺术表现结合的改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5期
6 郭祥义;歌唱技术训练中的几个误区[J];中国音乐;2001年03期
7 吴克兰;;歌唱技术、歌唱艺术与声乐教学[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0年01期
8 王廷玉;;论歌唱中的“声情并茂”[J];艺术教育;2010年05期
9 徐元勇;;两首流行歌曲的意趣——《爱你》与《新不了情》[J];音乐探索;2010年02期
10 钱建明;论和谐——室内乐训练中的音色艺术[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加昌;欧阳英石;徐红;;肌醇磷脂激酶PI4-K在细胞生长中的调控作用[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2 郭旗;戴志平;;光学格子对强非局域空间孤子的调控作用[A];2008介观光学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宗山;邓子琴;刘汉燕;冯珏孙;曾繁清;张沪生;胡修愚;高仰岱;;电子顺磁共振(EPR)对HSV-2增殖速度调控作用的初步研究[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张建唐;高洁;吴茂森;陈华民;何晨阳;;水稻白叶枯病菌转录调控因子OxyRxoo对H_2O_2降解途径的调控功能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綦慧;张允岭;白文;韩振蕴;郑宏;张锦;;解毒通络法对急性多发脑梗死大鼠海马PKC-MARCKS信号转导系统的调控作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郭晓华;;生态因子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控作用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葛晓松;李柏青;;转录因子T-bet对结合杆菌抗原活化人γδT细胞产生IFN-γ的调控作用初探[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8 单毓娟;;莱菔硫烷对人膀胱癌细胞COX-2表达的抑制及p38MAPK的调控作用[A];第四届第二次中国毒理学会食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与营养食品所毒理室联合召开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张剑;韩雅玲;康建;闫承慧;张效林;齐岩梅;李少华;;持续活化和主导抑制Rac1对胚胎干细胞分化为成血管细胞的调控作用[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10 孙淑娜;桂永浩;;斑马鱼心脏发育过程中mef2c和bmp2b对hand2的表达有调控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四川 汪明江;胆管灯丝电压高低影响音色[N];电子报;2002年
2 张萌;合唱比赛音色重于特色[N];音乐周报;2002年
3 许渌洋;披着英国“羊皮”的德国“狼”[N];音乐周报;2010年
4 浙江 杨向辉;胆机音色形成原理探讨[N];电子报;2001年
5 大林;苹果电脑iParty音色派对登陆成都[N];经理日报;2004年
6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曾康霖;利率的调控作用有多大?[N];金融时报;2001年
7 记者 王永红;充分发挥土地供应的调控作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8 董显增 张友亮;市地税局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经济发展[N];菏泽日报;2006年
9 ;新政调控作用未能显现 大户单位主导八月楼市[N];民营经济报;2006年
10 伦毅杰;朝气灵功[N];音乐周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小鹏;论乔治·克拉姆音乐中的音色与织体[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2 周永坤;清肠合剂对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大鼠TNF-α、IL-6调控作用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郭鸣;约翰·科瑞里亚诺管弦乐写作技术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4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黄晖;P物质调控表皮干细胞β-catenin表达的机制及其在ESC分化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6 许志斌;武满彻中期作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7 岳继平;HCF-1和NSPc-1调控细胞周期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8 李金锋;调节性T细胞对肾癌局部免疫微环境的负性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陈雪松;STAT1和STAT3在hsp90α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10 李永春;《内经》针刺治神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丹旎;歌唱音色多角度分析及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段姗;试论钢琴演奏中音色的调控[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吕国秋;《所罗门之歌》—曲布鲁斯[D];中南大学;2006年
4 袁媛;追求钢琴艺术流派 拓展学习思维空间[D];山西大学;2004年
5 郭媛媛;略论古典弦乐重奏与现代电子弦乐重奏的排演[D];山西大学;2006年
6 马新涛;论男高声的声部各类型的划分[D];青岛大学;2007年
7 常平;来自心灵深处[D];中央音乐学院;2004年
8 张丙娜;论演奏技术对唢呐音色的影响[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9 李U,
本文编号:12504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250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