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维“我国民族音乐发展‘三起三伏’”论述评
本文关键词:刘正维“我国民族音乐发展‘三起三伏’”论述评 出处:《中国音乐》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对刘正维先生的"我国民族音乐发展‘三起三伏’"论进行述评,认为,该论瑕瑜互见,既有其独特新颖的见地,并不乏丰富实践的例证,但其历史分期的具体划分尚有值得商榷之处,描述中尚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
【作者单位】: 华南师大音乐学院;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刘正维先生在其《从宋词传承看元杂剧音乐——兼述民族音乐发展的“三起三伏”与明代文艺复兴》[1]一文(下称刘文)中,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对元杂剧音乐的评价,提出了“它既不能与前朝的唐宋相比,也不能与后世的明代匹敌”、“如果对元杂剧音乐的成就有一个更加接近实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蒲亨建;翟清华;;传统、现代的完美结合与逻辑延伸——现代京剧唱段“乱云飞”的艺术、历史价值再认识[J];音乐研究;2009年03期
2 蒲亨建;;另辟蹊径 独出机杼——刘正维教授《从宋词传承看元杂剧音乐》读后[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蒲亨建;;活虎 巨象 钝龟——科研成果三种类型特性概说[J];人民音乐;2010年02期
4 黄翔鹏;中国古代音乐歌舞伎乐时期的有关新材料、新问题[J];文艺研究;1999年04期
5 刘正维;;从宋词传承看元杂剧音乐——兼述民族音乐发展的“三起三伏”与明代文艺复兴[J];中国音乐;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玉葵;;近二十年唐代法曲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成松柳;陈江雄;;南北音乐文学体系的对立融合与词的起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顾晨媛;;论唐代歌舞大曲多元化性质的构成[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1期
4 刘笑岩;;宋代宫廷贵族音乐的衰落与市民通俗音乐的繁荣[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陈珊珊;冯金丽;;试析春秋战国音乐在历史上的地位[J];大众文艺;2012年07期
6 曾果果;陈芳;袁渊;;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女乐”问题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12期
7 孙晓辉;;多层重叠的活态音乐文化的整合研究——刘正维教授的音乐形态学研究评述[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蒲亨建;;另辟蹊径 独出机杼——刘正维教授《从宋词传承看元杂剧音乐》读后[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刘蓬春;;唐人蓄妓对家庭观念的影响——《故妓人清河张氏墓志》考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曾智安;;梁鼓角横吹曲杂考[J];乐府学;2008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曾智安;;梁鼓角横吹曲杂考[A];乐府与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乐府学(第三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邵彦;《文姬归汉》图像新探[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2 王传飞;相和歌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卫亚浩;宋代乐府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开;初唐乐府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莉;乐府“相和歌辞”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安潮;唐大曲考[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7 韩启超;音乐在戏曲继替变革中的作用[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玉葵;论唐代法曲的起源与流变[D];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
2 周金霞;明代戏曲音乐创作之民间性本质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3 徐迪;曹丕乐府歌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安盈;弦索十三套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刘媛媛;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6 杨洁;汉魏、隋唐大曲结构及其差异性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曲良敏;南阳曲剧传承的音乐人类学考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8 吴彤英;宋代乐府题边塞诗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晏波;古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漆明镜;《魏氏乐谱》解析[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怀谦;;愧对朱载X [J];美文;2006年12期
2 刘正维;从音乐的遗传基因为皮黄腔寻宗探源[J];音乐研究;2004年02期
3 刘正维;;四度三音列——传统音乐的“染色体”[J];中国音乐;2009年01期
4 刘正维;;从宋词传承看元杂剧音乐——兼述民族音乐发展的“三起三伏”与明代文艺复兴[J];中国音乐;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素锋;;民族音乐发展之深思[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2 张萌;;百年回眸慰先贤 炎黄携手光明行——大型系列民族音乐会“光明行”北京首演[J];人民音乐;2011年09期
3 郭小利;;世界民族音乐课程论研究的可喜成果——王州《世界民族音乐课程论研究》评介[J];福建艺术;2011年04期
4 刘扬;;民族音乐在广告中的运用[J];记者摇篮;2011年06期
5 帕尔古提;;原生态音乐不应停滞不前[J];广播歌选;2011年06期
6 秦翠;;浅谈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例[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7 墨海听涛;;书法与音乐[J];流行歌曲;2011年05期
8 熊茵;彭嘉颖;;浅析网络时代下侗族民歌的推广[J];科技资讯;2011年22期
9 张建庄;;“唱奏协同”,体现民族音乐的独特之魂——竹笛教学方法探微[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5期
10 邓山;王正;马露;;在太极拳练习中融入民族音乐的探析[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天庥;;晋魏赵韩的历史分期与疆域变迁[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2 萨日娜;;草原传统音乐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创新与发展[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3 颜丹晨;;当好一片“绿叶”[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下)——第八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1年
4 李学君;;试述民族音乐治疗在妇科方面的运用[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二十周年会庆暨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龙亚君;;提升民族音乐审美素质[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张艳荣;;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历史分期[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1届3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徐伯安;;中国古代园林序说[A];建筑史论文集(第13辑)[C];2000年
8 朱红东;;音乐教学中关于民族音乐鉴赏的重要性[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9 姚远;;中国科技期刊源流与历史分期[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10 何天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对本区域文化历史分期的思考[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绪;印巴民族音乐之旅[N];文艺报;2008年
2 特约记者 沙马阿古;喜德县民族音乐和舞蹈受青睐[N];凉山日报(汉);2009年
3 文绪;南太平洋民族音乐之旅[N];文艺报;2009年
4 文绪;阿拉伯民族音乐之旅[N];文艺报;2010年
5 赵景扬;民族音乐的盛事[N];中国艺术报;2010年
6 本报实习生 周兑梦 本报记者 伍斌;朱哲琴:做民族音乐“传乐人”[N];解放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t$;《草原风华》:演绎内蒙古民族音乐风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宜春实验中学 周莺;民族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影响[N];宜春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梁朝文;根植于民间的民族音乐才有生命力[N];贵州民族报;2011年
10 周凤英;用动画艺术表现民族音乐的独特尝试[N];中国文化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钟智翔;论缅语语音的历史分期与历史发展[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3 乔志强;中国近代绘画社团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5 王逸帅;美国预算民主的制度变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林莉君;浙江省磐安县仰头村《炼火》仪式的音声民族志[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7 钱建明;物语新声 丝竹相和[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8 刘超;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D];复旦大学;2005年
9 张丽;闵惠芬二度创作初探[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10 郝明工;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生成论[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木子;民族音乐立体审美从视唱练耳谈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锦恰;民族音乐的亲子课程模式探索[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3 徐子渝;浅论阮在当代民族音乐中的实践[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4 车顺;“上帝之死”与“众神狂欢”[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阳;乡音最真,,乡情最亲[D];西安音乐学院;2010年
6 常毅敏;扎根民族 追求自己的理想[D];河南大学;2011年
7 戈海军;技术科学历史分期的多维度实证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8 吴洁;论当代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东东;论在高师视唱练耳课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袁一玮;隐涵在光与影中的民族音乐价值体现[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22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322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