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从《武》、《三象》至《大武》看周公制礼作乐

发布时间:2018-01-20 22:15

  本文关键词: 周公 《三象》 《勺》 制礼作乐 出处:《学术月刊》2008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礼乐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而周公的制礼作乐在这一文化的形成、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周公制礼作乐有其历史的继承。通过考察、梳理《象》、《三象》、《勺》、《武》、《大武》之名实及相互关系,可以消除文献有关周乐称名不一给后人所造成的困惑;并且由此也可揭示从《武》、《三象》到《大武》的演变线索以及由这一演变所反映的周公制礼作乐的精神和周代礼乐制度性质的新变。周公告祭武王之乐歌《时迈》之于《大武》乐的创制,乃至有周一代的礼乐制度、文化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周代礼乐制度的确立也是周公人格的确立;儒家文化能开导出"天下为公"、"大公无私"的意义向度,源于周公以其整个人格为后世的儒家文化作了奠基。
[Abstract]:Chinese culture is called the culture of etiquette and music, and ritual music becomes the core cont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Zhou Gong's ritual music in this culture. Zhou's metric ritual music has its historical inheritance. Through investigation, we can sort out the names and relationships of "Xiang >," "San Xiang >," "spoon >," "Wu >," "Da Wu". It can eliminate the confusion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names of Zhou Le in the literature; And thus can also be revealed from the "martial arts". The clue of the evolution from "three elephants" to "Dawu" and the new changes of the spirit of Zhou's metric ritual music and the nature of the Zhou Dynasty's ritual and music system reflected by this evolvement. . Even the ritual and music system of the Zhou Dynas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symbolic significa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eremony and music system of Zhou Dynasty is als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rsonality of Zhou Gong; Confucian culture can lead to the meaning of "the world is public" and "unselfishness", which originates from the Confucian culture in which Zhou Gong took his whole personality as the founda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
【分类号】:J609.2
【正文快照】: 一、《象》、《三象》与周乐之称名“象”之名义,笔者前此所撰相关论文0多有涉及并作过初步讨论。由于后世对《象》乐与《武》乐的关系以及(武)至(象)或(三象)、《大武》的演变已不甚了了,故有必要对其作一番系统的梳理。《诗经·周颂·维清》郑笺、孔疏都极其明确地指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峻山;《周易·大畜》考释[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2 项晓静,任建库;“册名委质”新探[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5期

3 姚小鸥;;《孔子诗论》第二十九简与周代社会的礼制与婚俗[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4 王秀臣;;《诗》的礼典属性及其传播与接受机制的发生[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5 陈以凤;;孔安国在汉代《尚书》学传播中地位和作用[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6 罗卫东;;读《五年t1生尊》铭文札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李春青;;论士大夫趣味与儒家文道关系说之形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杨东晨,杨建国;周公是整合中国文化的第一位圣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杨东晨,杨薇;论周公在维护西周政权中的重大贡献[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杨东晨;杨建国;;周武王伐纣前的诸问题考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程平源;;儒家德性论源起考——以先秦“德”义变迁为考察对象[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2 殷凤华;于慧青;;从汉画像石“泗河捞鼎”说鼎[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裘士京;;江南铜材的流动方式研究[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孙赫;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引进[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华;《洪范》与先秦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发;商代武丁时期甲骨军事刻辞的整理与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胡晓明;符瑞研究: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冠男;《逸周书》文体特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维碧;两周金文书法浅探[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常玲玲;《诗经·商颂》与商、周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汪超;西周王朝中央官僚体制若干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王瑰;周灭商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周小平;《诗三百》结集成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刘荣晖;法家、兵家思想的近缘性与商鞅、韩非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张铁武;礼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邓妙慈;《左传》晋国卿族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海生;周公所制乐舞通考[J];文艺研究;2002年03期

2 李祚唐;“君子所,其无逸?”——《无逸》首句解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3 韩慧强;;构想新颖 说理透辟——柳宗元《桐叶封弟辨》赏析[J];新闻战线;1986年07期

4 过常宝;周公摄政与周初政教关系初探[J];史学月刊;2002年05期

5 刘桂花;略论周公的礼乐观[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徐罗卿;;浅析周公的执政意识及其启示[J];学术论坛;2006年07期

7 ;古典笑话[J];课堂内外(初中版);2008年05期

8 ;周公解梦小宝典 来自古老祖先的梦境指示[J];男生女生(银版);2008年07期

9 张乃同;古文阅读训练[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5年06期

10 杨汝福;;论礼的起源及周公制礼[J];河池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英;;“或为周公帽……”——记童年回忆一件[A];宗师巨匠 表率楷模——纪念周培源文集[C];2002年

2 郑鼎文;;从精神价值理论看周公美德对青少年的人文感召[A];“宝鸡历史文化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华;;岐周和谐文化浅议[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4 董仲舒;;郊事对[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5 李久昌;;“天下之中”——中国古代第一个建都理论[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马保春;;召公Ym[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7 李久昌;;“天下之中”与列朝都洛[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葛文华;;化历史积淀为人文教育资源[A];“宝鸡历史文化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仲立;;东周礼乐文化论[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10 佟裕哲;;中国地景建筑理论[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公庙遗址几票之差落选[N];北京日报;2005年

2 记者 安莉邋通讯员 杨银海;岐山投资450万打造周公庙新景区[N];陕西日报;2008年

3 鲍鹏山;相信是一种信念[N];光明日报;2011年

4 宁引利 记者 云献科;岐山县周公庙遗址又有重大发现[N];陕西日报;2004年

5 记者 晓阳;周公庙遗址三十二号大墓清理完毕[N];陕西日报;2005年

6 张哲浩;周公庙遗址空心砖将我用砖史推前800余年[N];科技日报;2004年

7 特约记者 庞博;周公庙遗址高等级墓葬发掘启动[N];中国文物报;2004年

8 张亚清;周公以行止谤成佳谈[N];闽南日报;2007年

9 田 帆;欧盟将推出网上“黑名单”[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10 新华社记者 边江 冯国;周公庙:发现700多片西周甲骨,首现“周公”字样[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安;先秦乐政与乐教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2 杨朝明;旧籍新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吴新勇;《尚书·无逸》探赜[D];郑州大学;2012年

4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媛;《今文尚书》文本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贾海生;周初礼乐文明实证——《诗经·周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7 于树贵;寻找权威的道德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赵生群;春秋经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9 路广;《法言》词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晨;汉代画像艺术的“叙事性”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芳;周公制礼及相关问题探研[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2 董海洲;论周公“敬德保民”思想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忠南;周公山楠水阁酒店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赵伟丽;《尚书·康诰》探研[D];郑州大学;2009年

5 孙晶;《诗经·豳风》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乃瑞;《诗经·豳风》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白龙;周公山温泉度假区营销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8 顾永霞;《鲁颂·暉宫》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亮;《篆学指南》辨伪[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10 黄辉;略论先秦礼学的三次发展[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49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449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5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