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老与古代侗族社会
本文关键词: 嘎老 古代 侗族 社会 出处:《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侗族嗄老"以歌代文"的表达方式已超越音乐学意义,其成长与侗族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嗄老叙事对侗人先民有着清晰的表述,其音乐本体中羽调式的母系文化底蕴折射出古代侗人的审美情趣与日常生活,嗄老的音乐构成与侗人的基本社会组织形态相暗合。嘎老为理解文化样态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内在关联有着重要意义。
[Abstract]:The expression of "singing and writing" has gone beyond the significance of musicology, and its growt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Dong nationality. The plume mode of matrilineal culture in its music Noumenon reflects the aesthetic taste and daily life of the Dong people in ancient tim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patterns and social history, Garo has an important meaning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social organization of Dong people.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B062)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基金项目
【分类号】:J6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乔馨;;南侗“鼓楼对歌”文化模式的历史考察[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崇琛;;新闻与文学交融的杰作——《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吴敏;田益琳;;《老学庵笔记》词语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6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徐乐军;;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项晓静;;刘仁轨研究三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李德新;;唐代火灾及防治措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陈立柱;;刘知几史学变革观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玉洁;;毛滂人品的再评价[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2 胡建升;;苏轼词编年补正[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荣华;;萧观音《回心院》是否为“词”[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宋坤;;新出唐冀州留后官李方简墓志考释[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5 王福革;;草原文化思维方式初探[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6 周裕锴;;试论宋代诗歌阐释学的主要倾向及其重心的演变[A];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邬国义;;关于墨海书馆一首诗的诠释[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8 董乃斌;;《史通》叙事观在文学史上的意义[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8年
9 肖波;;从牵牛到牛郎——牛郎传说的四个传播层面[A];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古代文学部分)[C];2010年
10 雍际春;;南使(市)城考[A];唐史论丛(第十一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6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殷慧;朱熹礼学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冯棣;巴蜀摩崖建筑文化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8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正发(阿里瓦萨);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立中;;侗族情垒浅谈[J];民族论坛;1987年04期
2 阿土;侗族的风雨桥[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4期
3 杨子奇;浅析侗族情歌语言的美学特征[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4 千玲玲;;侗族说理赋初探[J];山花;2011年16期
5 石林;侗族北部民歌格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6 吴世华;;风雨桥·鼓楼·侗家[J];中国民族;1992年05期
7 张世珊;汉侗传统伦理文化的比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8 石庆玉;浅谈侗族琵琶歌的艺术特色及改革构想[J];艺术探索;1997年S1期
9 石开忠;侗族传统聚落观念与环境的交融[J];思想战线;1998年11期
10 龙晓匀;丰富多彩的侗族民歌[J];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若屏;;侗族“合款”与精神文明建设[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杨昌铎;;试论侗族传统美德是儒家孝道民族化之产物[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龄问题研究——广西老年学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黄才贵;;侗族族源初探[A];民族学研究第三辑[C];1982年
4 陈德林;;湖南省侗族地区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韦明耀;;同乐侗族刺绣服饰[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杨泽红;张昌华;;贵州省侗族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现状[A];新世纪全国首届小儿综合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龙运光;袁涛忠;杨晓琼;龙彦和;;侗族药用物种[A];2007全国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育衡;丁锋;;中国侗族稻作文化习俗的民族植物学[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9 刘育衡;丁佳;;中国侗族“萨”(女神)信仰文化的民族植物学[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10 唐元海;侯金波;;淮河流域古代人工运河[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娜 吴良菊;腊洞侗戏:在坚守中发展[N];贵州民族报;2007年
2 江崇峰;侗族的鼓楼文化[N];韶关日报;2007年
3 段吉林 杨旭f 胡琴松 李文杰;通道发现一侗族建筑“实物博物馆”[N];湖南日报;2000年
4 萧成纹;侗族“乌饭节”的由来[N];民族医药报;2001年
5 陆景川;“后勤之父”的故事[N];中国民族报;2003年
6 丁秀玲邋钱荣;穿越繁华,一侗族少年的“完美生活”[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王定兴;侗族妇女乌发的秘诀[N];福建科技报;2002年
8 记者 葛大中 通讯员 陈斌;芭蕉侗族乡抓好信访促和谐[N];恩施日报;2009年
9 丁文杰;侗族古书院将迁出最后一批学生[N];大众科技报;2002年
10 蒋国经;风味独特的侗族辣椒文化[N];人民政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育林;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庄乾竹;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3 李文睿;试论中国古代海洋管理[D];厦门大学;2007年
4 刘哲峰;古代中医食疗理法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5 吴大旬;清朝经营侗族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徐朝旭;中国古代科技伦理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杨疾超;古代书法批评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彭文芳;古代刑名诠考[D];浙江大学;2009年
9 刘国琴;民族亚文化人群健康状况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孔富安;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艳;侗族惩治规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2 周艺;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权小勇;侗族生态文化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阮妹芳;广西侗族群体三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D];广西医科大学;2001年
5 徐亮;侗族大歌音乐特征的实地调查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程艳;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解析[D];重庆大学;2004年
7 祝国红;古代中日民间贸易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8 胡妮娜;中国古代医患关系初探[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魏春彪;论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特点[D];安徽大学;2005年
10 关新;民族音乐与现代技法的结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390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539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