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微分音音乐现象与西方微分音音乐比较
本文选题:微分音音乐 切入点:先锋派 出处:《艺术百家》2008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音乐的主流都还是在传统的乐音体系范围内进行的革新,即这些音乐中所使用的音都是按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为最小音程单位的乐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经常遇到的诸如声乐和器乐中的模仿性"滑音"、中国民间音乐中风格化的"欢音"和"苦音"等等,这类"微分音现象"可以认为是把微分音作为一种装饰性的及风格性的音乐语言对待。西方20世纪的"先锋派微分音"作曲家以及中国作曲家何训田1983年创立的RD作曲法——the RD Method of Musical Composition(任意律和对应法)都是把微分音纳入一种完整的思维去创作,这是专用作曲技的变革。通过比较,笔者认为:中西"微分音音乐"既有装饰性及风格性的相同特点,又有技术性运用的不同规律。认真研究"微分音音乐"的规律对于准确把握音乐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mainstream of music has been an innovation within the traditional musical system, that is, the sounds used in these music are all sounds that are divided into twelve semitones by an octave as the smallest interval unit, in which case, We often encounter imitation "slippery sounds" in vocal and instrumental music, stylized "joys" and "bitter sounds" in Chinese folk music, and so on. This kind of "differential phonetic phenomenon" can be regarded as a decorative and stylistic musical language. In 1983, he Xutian, a composer of "avant-garde differential sound" in the West and a Chinese composer, founded it. The Rd Method of Musical composition is all about integrating differential sounds into a complete mind to create. This is the change of the special composition technique. By comparis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differential sound music" has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of decoration and style. There are different rules of technical applic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law of differential music for grasping the style of music.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分类号】:J61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建;对中国五声性调式的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秦川;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五度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娄文利;中国现代室内歌剧《命若琴弦》、《夜宴》音乐特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3 王婷婷;勋伯格的宗教思想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4 叶松荣;断裂与失衡[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卿菁;美国百老汇“整合音乐剧”[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6 张磊;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7 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刚;谈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和弦结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田红萍;中国当代女声合唱艺术特征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丁艳;江苏民歌曲调逻辑因素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颜胤盛;继承与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月芳;论丁善德早中期钢琴音乐的中西音乐文化因素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颖峰;杜鸣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和声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7 闫岩;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特性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8 邬晶琳;对中国改编钢琴作品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徐静苇;五声性多宫综合现象与实践分析[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10 王丽娟;德彪西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的象征内涵[D];西安音乐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狄源沧;国外摄影艺术漫谈[J];文艺研究;1980年02期
2 敏红;小议“掌声”[J];人民音乐;1980年01期
3 苏夏;关于器乐作品创作问题[J];音乐研究;1980年04期
4 宗白;剧坛拾零——关于当代英国戏剧简况的通信[J];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01期
5 王延令;外国戏剧动态[J];上海戏剧;1980年05期
6 张裕禾;二十世纪法国主要文学流派[J];译林;1980年04期
7 晓岗;;什么是“荒诞派”[J];电影评介;1980年10期
8 白景晟;;电影诗情的畅想[J];电影艺术;1980年04期
9 ;世界各地[J];世界美术;1981年04期
10 骥闽;东方的先锋派[J];世界电影;198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扬;;语言和语言之外的世界—评《地球上的王家庄》[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2 郭莹;;简析凯奇对禅宗思想解读的得与失[A];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奥拉沃阿兰罗德里格兹;张谦;;古巴的古典音乐传统[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阁;先锋派 大众化 谁领艺术风骚[N];北京日报;2000年
2 欧建平;回归自然的先锋艺术节[N];中国文化报;2000年
3 ;9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再思考[N];光明日报;2000年
4 罗辛;姑且称之为“新芭蕾”[N];文艺报;2000年
5 张学军;从浅层次欲望写作中提升[N];文艺报;2000年
6 曹意强;没有理论,历史照样可以留存[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满岩;田汉为什么被重新关注?[N];北京日报;2001年
8 孙宜学;探索人之谜[N];科学时报;2001年
9 范俊英;俄罗斯:现代音乐后继有人[N];音乐周报;2001年
10 ;体察宏观经济学风云[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永兵;欧美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新潮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叶国辉;库塔克的音乐创作及其观念[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3 郑国庆;形式、主体与现实[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文钢;苏珊·桑塔格批评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尧;世纪之交的生活表征——池莉小说创作论[D];安徽大学;2001年
2 钱颖伟;背负枷锁的艰难前行[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夏冬星;与现实的抗争[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春慧;先锋派戏剧的传统回归——试析山姆·谢泼德的剧作及其艺术特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郝敏;新时期小说的民族化追求[D];安徽大学;2003年
6 魏继东;校园叙事考论[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小龙;里盖蒂西方时期的复调思维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8 程凤;论余华小说创作的发展[D];安徽大学;2003年
9 巩固;执著的先锋派[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郭宏梅;俄罗斯先锋派艺术及其本土文化资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本文编号:1631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631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