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1 10:24

  本文选题:贝多芬 切入点:钢琴奏鸣曲 出处:《延边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贝多芬所有创作体裁中,钢琴音乐所占的地位仅次于他的交响曲,钢琴奏鸣曲是他所有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类作品,并始终处于贝多芬创作活动的中心,贯穿了他交响乐创作的一切原则与思想。全面到地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并非易事,而终曲乐章作为整个套曲的末乐章,给套曲提供一个整体的结论,给听众以完整的感觉,同时,在音乐内容的表现上具有相当规模和总结概括作用,使整个套曲获得应有的结束感。由于处在整个套曲的结束处,所以末乐章无论在曲式上,还是在音乐内容及其它表现手段上都显得较为复杂。综上,笔者选择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终曲乐章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从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末乐章中主题旋律特征、和声技法、调性布局特征及具有典型意义的曲式进行研究,采用归纳、分析、综合及抽象和具体的思辨法,对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的末乐章进行的音乐本体分析。 重复音的使用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旋律特征的一个重要构成。不仅体现在主题旋律上,还体现在旋律的其他表现手段上——织体,其中以主持续音(主音重复)和属持续音(属音重复)的使用最为突出。虽然重复音缺乏“旋律化”,容易产生单调感,但是它作为运动的起点、由近至远、出头露面的开始和预示等,却非常有效果。此外,它可以衬托旋律其他表现手段的突出,比如节奏、和声变化、音色和力度变化。此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运用了四种直线上升型旋律,上述两种特征性的旋律写作也深深地影响到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同18、19世纪大多的作曲家一样,都偏爱以主调的主和弦作为乐曲的起始音。在其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末乐章中有十八首都是如此,或使用柱式和弦、或使用分解和弦,充分体现出古典主义音乐的和声特征。他采用成块的和弦作为旋律性乐句,用和声性音响塑造旋律。贝多芬不仅在呈示型的稳定型陈述中广泛地使用属功能组和弦,并且扩大化地使用了属功能组的和弦,即属和弦及其各个转位的大范围使用(包括属持续音)和属功能组其他和弦及转位的频繁使用,从而扩大了属功能。通过笔者的分析研究,比较贝多芬第一首钢琴奏鸣曲的首末乐章,大胆的得出一个结论,即贝多芬是在末乐章来进行扩大属功能这个实验的。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同其套曲的其他乐章一样,在调性上,一方面体现出贝多芬对古典主义时期传统写作的继承,一方面又体现出贝多芬的独创性,即三度、二度关系转调等的运用。三度关系转调的色彩对比,体现了贝多芬作品已经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点;利用二度转调使音乐发展更有动力。同时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展开部中,大量运用模进转调、同主音转调等手法,加大和声紧张度。 通常末乐章以更为广泛的人民性,群众性来概括前面乐章内容形象的发展,表现出对整个套曲的结论性,肯定性的概括作用来。所以末乐章的曲式也同样比中间乐章曲式更加扩展。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采用了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奏鸣回旋曲式,并在其晚期作品中,使用了赋格的形式,成为其独创之一。笔者通过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中曲式类型,从中探寻贝多芬在这六种曲式应用上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并针对其中个别乐章在既往研究成果中相异的分析结论做出自己的论断。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605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伟明;析贝多芬钢琴奏鸣套曲中奏鸣曲式连接部的创作特点[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骁雄;试论贝多芬中晚期的钢琴变奏曲[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43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643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9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