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朝聘文化述论
本文选题:先秦时期 切入点:朝聘 出处:《四川戏剧》2008年03期
【摘要】:正一、乐舞乐舞的产生是很早的,正如《吕氏春秋·古乐》所说,"故乐之由来尚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在周代以前,文献记载有许多部族宗祀乐舞,如黄帝、炎帝、颛顼高阳氏等部族之乐有《云门》《咸池》《承云》等,这些乐舞不仅有专名,而且也可能存在着有专人对其进行管理。据《尚书·皋陶谟》中"夔
[Abstract]:Is a dance dance, which is very early, as "LvShiChunQiu, music > said," the origin of music is not only for men, I created it. "Before Zhou Dai, there are many cases of documented tribal worship music and dance, such as Huang Di, Emperor Zhuanxu's tribal music a < > > > for cloud cloud Xianchi, these dances were not only a proper name, but also there may be someone to manage it. According to < Shangshu Gao Tao Mo >" Kui
【作者单位】:
【分类号】:J6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水云;先秦时期诗歌的传播[J];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01期
2 杨升南;甲骨文中所见商代的贡纳制度[J];殷都学刊;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险峰;;论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道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张卫东;略论孔子的军事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陈睿;;春秋时期的媵嫁婚及其中的女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陈桐生;;诗教理论的几个问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孙峻山;《周易·大畜》考释[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6 林荣;;先秦时期旗的起源与演变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7 缪德彬;;《左传》乱伦现象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逯宏;蒋绍伟;;周代亳社功能考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李润桃;;《周礼》玉器类名物词与周代玉文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于明;;法律规则、社会规范与转型社会中的司法——《叔向使诒子产书》的法理学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陶兴华;;西周厉、宣之际的“共和”与“共和行政”[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吴凡明;;先秦儒法忠孝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梁晓景;;月宫“白兔捣药”神话新诂[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长峰;;莒国刀币汇考[A];西部金融·钱币研究2010年增刊总第四期[C];2010年
5 许子滨;;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时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6 林乐昌;;张载礼学论纲[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史宏蕾;;晋南稷王文化田野考察研究与新绛稷益庙壁画图像文化探索[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宫芳;先秦齐国的国家管理思想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孙赫;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引进[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晓伟;《左传》外交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张晓;郑国法家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宝翠;《春秋左传正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继宇;中国传统文化对汉代司法运行机制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兴爱;《诗经·邶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丹婷;儒家元圣周公德治管理思想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贵民;试论贡、赋、税的早期历程——先秦时期贡、赋、税源流考[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红军;;先秦时期朝聘文化略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朱黎光;;先秦时期朝聘礼仪文化述论[J];理论月刊;2009年03期
3 朱黎光;;先秦时期朝聘礼仪考[J];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11期
4 陈朝云;;先秦中原文化传播态势及动因探究[J];江海学刊;2009年03期
5 吴天钧;;先秦时期夏夷观念之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6 刘芮方;;从《春秋》三传看春秋时期的爵制与政制[J];史学月刊;2010年10期
7 王立;;盟誓在春秋外交活动中的作用[J];语文学刊;2008年14期
8 徐俊;;春秋时期的楚军建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9 张君;;先秦厩马、牧马辨异[J];历史教学;1988年03期
10 郭太成;;灵渠开凿与文化交流[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直刚;;两周私属初探[A];河北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论文选[C];1980年
2 刘谦功;;《左传》叙事艺术新探[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3 朱金发;;论《左传》中的人性论思想[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4 叶行昆;;简述春秋时期的制度思想[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徐杰令;;略论春秋邦交中的使节[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6 张鹤;;《国语》《左传》比较略论[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张野;赵东玉;;先秦“沉玉”风俗始末[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8 李金坤;;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六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陈靓;;甘肃东部及陕西西部西周至春秋时期秦人的人种类型与食谱研究[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10 颜超;孙慧芳;;论先秦时期的剑文化[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唐小清;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与碰撞[N];黑龙江日报;2010年
2 陈小平;积极发挥中原文化优势 努力促进两岸文化交流[N];河南日报;2007年
3 汪融;河南文化联谊会成立[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N];河南日报;2007年
5 叶婧;春天里的动人交响[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王昊宇;河南改革创新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张小兰;在对外文化交流格局中担负更重责任[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史家轩;此番初相遇,像风像雷又像雨[N];河南日报;2009年
9 王燕萍 皇甫平丽;文化交流频密 人心回归日盛[N];人民法院报;2003年
10 李冬文;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中的创新问题[N];中国文化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远明;春秋时期司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2 甄尽忠;先秦时期社会救助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 贾莹;山西浮山桥北及乡宁内阳垣先秦时期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陈剑;先秦时期县制的起源与转变[D];吉林大学;2009年
5 孟晓妍;若干组先秦同义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张秀英;先秦时期的教育与《诗》教[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邱峰;《南齐书》介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史冬青;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的历时考察[D];山东大学;2008年
9 刘芮方;周代爵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牛长立;比较视野中的鄂尔多斯式青铜斧[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继胜;周代救济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燕;先秦时期“出奔”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丽洁;试论春秋时期的女性社会地位[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姚晓娟;先秦齐都城临淄发展概况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石晓霆;先秦主要格斗兵器浅析[D];郑州大学;2006年
6 张戌梅;春秋时期的玉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笠;西周 春秋名 字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刁阳;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赏赐[D];吉林大学;2006年
9 王大双;浅析春秋时期的讲史活动[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柳腊梅;春秋时期“公”、“私”概念及其范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20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720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