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状态:人类最理想的韵味表现形式
本文选题:波动状态 切入点:节奏 出处:《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摘要】:音乐的一切表现形式始终贯穿着波动状态的特点,韵的波动状态形式体现在音乐中即是节奏。所有民族器乐的演奏,为了突出音乐的韵味,都是在演奏过程中运用肢体动作控制发音体,将人类对声音的波动状态的美感形式用乐器再现出来。歌唱是波动状态在声韵中的最佳表现形式,也是一切有声艺术美感形成的重要依据。音响的波状流动状态,作为人类最理想的韵味表现形式——贯穿在一切有声艺术的始终,并影响着一切艺术形式的审美追求。
[Abstract]:All forms of music are permeat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latility, fluctuations in the state form of rhyme expression in music rhythm. All national instrumental music playing,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charm, is in the process of playing the movement control of human voice pronunciation body will the fluctuation of the aesthetic form of musical instruments used in reproducing state. Singing is the best state of fluctuation in the phonological form, but also all hav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sound art aesthetic form. The state of fluctuant flowing, as the ideal human charm embodied throughout all the vocal art, and influences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all the art forms.
【作者单位】:
【分类号】:J61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丽丽;;宋代市井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形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张应华;贵州梭戛“长角苗”民间音乐的分类及其特点[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年03期
3 宋照敏;从嵇康《声无哀乐论》看音乐审美主体的差异性[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王同;先秦诸师考略[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5 刘承华;南宋浙派对后世琴派的影响及其脉络[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姚艺君;论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蔡钊;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逆返”思维——道教内丹逆返修炼的启迪[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彭晓玲,吴凡;戏曲板式结构与我国当代民族声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9 张承龙;;“自在”与“自为”——论中西音乐之存在方式[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蔡钊;道教之“悟”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影响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邹燕凌;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傅晶;魏晋南北朝园林史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李涛;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张千一;碰撞、对话与交融[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6 苏荟敏;石涛《画语录》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应华;贵州梭戛“长角苗”音乐文化生态考察与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2 曾琳智;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音乐性[D];湘潭大学;2003年
3 冯卓慧;蒙汉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论草原民歌蒙汉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4 吴中蓓;长沙开福寺比丘尼焰口仪式及音乐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5 包荣华;蒙古族民间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6 承颖;中国百年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研究(1904-2004)[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朱玉江;盐城淮剧传承的考察与本土音乐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郑月平;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北宋之雅乐[D];西北大学;2005年
9 夏敏;乌图阿热勒村蒙古长调民歌传承的考察与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黎洪;对旅游饭店的美学思考[D];贵州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民;带双宾语的动词[J];汉语学习;1980年04期
2 巴图;从“行动重音”想到的[J];汉语学习;1980年05期
3 吴长城;诗论二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4 姜敏;小论诗词叠字的音乐美——从易安词《声声慢》谈起[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5 诸孝正;朱自清散文艺术谈[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6 尕藏;藏族拉伊浅谈[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7 杨东;四字格成语的节奏和楙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8 王锡伦;《女神》的艺术特色[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9 詹建俊;形式感的探求[J];美术研究;1980年04期
10 英格玛·伯格曼 ,竺峰 ,彬华;我的需要和我的愿望[J];世界电影;198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原;;新语境与新思路[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2 莫海斌;;闻一多早期诗论中的双重形式观念[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3 高孟美;;兴办福州市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问题与思考[A];老年学论文集(三)[C];1998年
4 ;苏南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初探[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5 ;第46届联大通过的《联和国老年人原则》[A];充分利用老龄人才资源为科教兴国做贡献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99年
6 金瑞龄;袁辉;;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A];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1990年
7 袁修干;徐向东;杨春信;;血液循环系统的非调节模型[A];第二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8 陈文芷;;汉语的升调[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9 杨立明;;汉语自然音步的语音特征[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10 冯恩鹤;;理解——表现——在《十六号病房》中扮演陈仲男的体会[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晓笛 作者单位:合肥市东市区文管办;社区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N];安徽日报;2000年
2 浙江省温州市教委教研室 张新强;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范秀玲;情绪低落怎么办?[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陶健昕;跌宕起伏 大喜大悲[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南京 王驰;熟悉原理搞维修[N];电子报;2000年
6 邱鸿钟;音乐疗法[N];广东科技报;2000年
7 申文;女人四十更美丽[N];广东科技报;2000年
8 ;衬衫颜色巧选配[N];国际金融报;2000年
9 杨建明;朗读亦健身[N];光明日报;2000年
10 郑宝磊;北京“十一”餐饮市场“3忙3闲”[N];工人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志清;粤语音韵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2 闫子龙;不同战争形态军人体能特点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3 彭枧明;射流式液动锤增设蓄能装置的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陈林侠;叙事的智慧: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杨凌辉;褪黑素及光照周期的改变对大鼠脂肪组织代谢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6 章华英;古琴音乐打谱之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7 刘富华;中国新诗韵律与语言存在形态现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梁红旗;索菲亚·古拜杜丽娜音乐作品技法特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平治;综合性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系统论读解[D];暨南大学;2000年
2 曹扬;一幅传神的音乐肖像——科普兰《林肯肖像》的音乐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熊静媛;关于莫扎特三部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风格特点的探讨[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史成业;英汉诗律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5 蔺熙民;生命节奏——宗白华美学的形上感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王英睿;“碰八板”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7 杨琼;陈铭志钢琴复调作品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徐冬艳;瞿希贤合唱作品中复调手法的应用[D];河南大学;2001年
9 朱静;景中节奏——爱·摩·福斯特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节奏运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10 蒋存梅;论音乐作品的音响呈现方式——通过不同钢琴家对莫扎特第十首钢琴奏鸣曲(K330)演奏的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本文编号:1725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725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