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论中国传统声乐中的“形神合一”

发布时间:2018-06-09 13:26

  本文选题:传统 + 声乐美学 ; 参考:《艺术百家》2008年05期


【摘要】:音乐形神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音乐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其理论的源头可追溯到老子、庄子的"道"论,经后世各门类艺术的阐释、借鉴与互相渗透而日臻完善。这种由形神关系出发,言"形"必谈"神"的审美准则,其核心是崇尚自然、质朴天成、以形似达到神似而形神兼备,符合舞台艺术的表演规律;这种既重内在情性体验、又追求外在形式美,"形"为"神"设、"神"以"形"传的辨证法则,成为中国传统声乐美学的独特风貌。本文取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将"形神合一"的美学范畴提到创生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母体地位予以文化解读。
[Abstract]:The theory of musical form and spirit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i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and music aesthetics. Its theory can be traced back to Laozi and Zhuangzi's "Tao" theory. Start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spirit, the core of this aesthetic criterion of talking about "God" is to advocate nature, simple and natural, to achieve divine likeness in shape and to have both form and spirit, which conforms to the performing law of stage art. The pursuit of external beauty of form, "form" for "God", "God" with the "form" spread dialectical principles, become the unique sty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ocal aesthe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al anthropology, this paper refers the aesthetic category of "the unity of form and spirit" to the mother position of the cre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ocal music art for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作者单位】: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
【分类号】:J61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张淑英;试论李贺诗的美学特征[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彭福荣;论歌妓对宋词繁荣的价值[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伍广平;画面灵动 禅韵悠扬——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音乐美[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秦忠翼;毛泽东对“诗味”理论的发展[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01期

6 汪少华;诗歌中的视角空间与文化想象[J];外国语言文学;2002年04期

7 苗东升;“言意之辨”新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成远镜;论意境创造的情景建构与物化机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9 何蓓,高庆珍;建安诗歌的生命主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何蓓;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及哲学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许晓晴;中古隐逸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李智君;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D];复旦大学;2005年

4 韦春喜;宋前咏史诗史[D];山东大学;2005年

5 崔彩红;元杂剧悲剧新探[D];武汉大学;2005年

6 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探源[D];四川大学;2005年

7 张立荣;北宋前期七言律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子翼;北宋七言绝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胜利;现代性追求与民族性建构[D];复旦大学;2007年

10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青;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月红;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意境问题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伟;卢照邻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商榷[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军;《红楼梦》之律诗翻译比较[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玫;刘禹锡白居易唱和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徐怀成;古诗教育与人格陶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体云;张h;与朱熹诗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10 孙文侠;《红楼梦》诗词翻译中的风格传递[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容;邹渊;;谈传统戏剧与传统声乐的相互传承[J];四川戏剧;2008年04期

2 张志勇;;从传统声乐与音乐剧声乐差异谈音乐剧声乐教学[J];内江科技;2011年04期

3 石惟正;论中西传统声乐的优势契合——关于寻求中国当代声乐优势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5年02期

4 金松林;;声乐科学中的呼吸、喉位及声部鉴定[J];戏剧文学;2003年11期

5 翟社泉;;再谈我国民族声乐继承传统问题(2)[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0年04期

6 王雪敏;;浅谈中国传统声乐中的行腔与润腔[J];人民音乐;2007年09期

7 郭克俭;传统声乐文化特质及其当下意义——兼及近年来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问题检讨[J];音乐研究;2004年04期

8 陈绚;;融合中的互补——中国传统声乐风格的美学嬗变[J];作家;2010年20期

9 卢清丽;传统声乐中嗽音的基本特征及表现形式[J];艺术教育;2005年02期

10 姜瑾;传统声乐艺术的文化特征[J];音乐天地;2005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金鹿;传承中华古典 诗词音乐之美[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2 ;王昆金铁霖发表联合声明[N];中国艺术报;2004年

3 刘宝云;歌唱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N];安徽日报;2001年

4 孙静;浅谈江南民歌的演唱特色[N];音乐周报;2003年

5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系 覃生平;探析高师声乐课程如何运用交互式教学[N];四川科技报;2010年

6 李松;原生态民歌的“再生”之惑[N];中国艺术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琳;传统声乐文化的回归[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2 宋吟;形体语言在歌唱表演中的美学意义[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3 潘明栋;在继承与借鉴中开花—现代民族声乐及教学论[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4 姜瑾;论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童一帆;多元分流 和谐共处[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严正春;兰花自有透寒香[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芳;传统声乐在交响新著的创新运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8 贺辉;当代民族声乐开放、拓展与跨界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万思妍;浅谈京剧《霸王别姬》中梅派唱腔的演唱艺术[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10 易宁艳;古代诗词歌曲演唱探微[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999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999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4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