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汉画钟鼓之乐与礼乐文化考论

发布时间:2018-07-22 15:31
【摘要】:汉画中的钟鼓之乐,有效地再现了汉代礼乐重器的形制、形态、编制结构、放置方式、演奏方法等鲜为人知的信息,从而成为汉代社会钟鼓之乐及礼乐文化盛行的缩影。本文通过图与文、图与物等资料的考证与互证,认为其揭示了汉代的社会礼仪文化属性特征(含区域文化概况和整体传承脉络)、社会乐仪文化属性特征(含乐仪形式特征和功能属性特征),反映了汉代礼乐下移广大社会和形成礼乐复兴、礼乐普及的发展特征,以及营造了以雅入俗、以俗入雅、雅俗交融等全新礼乐文化风貌。
[Abstract]:The music of bell and drum in Han painting effectively reproduced the form, structure, arrangement, playing method and other unknown information of the heavy instrument of ritual and music in Han Dynasty, so it became the epitome of the popular culture of music and ritual in the society of Han Dynasty.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mutual verification of pictures and articles, pictures and objects, etc. It reveals the cultural attributes of social etiquette in the Han Dynasty (includ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overall heritage context) and the cultural attributes of social musical instruments (including the form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al instruments), which reflects the downward movement of ritual and music in the Han Dynasty. The general society and the formation of a renaissance of rites and music,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etiquette and music, as well as the creation of a new style of culture of etiquette and music.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汉画乐舞艺术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传统与现代接轨的中国音乐图像学研究》(10YJA760029)成果之一
【分类号】:J6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劲秋;《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李先华;《说文段注》词义考释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王丹;;带指事性质的象形字与指事字辨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4 吕建辉;《说文解字》训释语中双音词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杨乃乔;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李家浩;战国竹简《民之父母》中的“才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连秀丽;;青铜礼器与礼乐制度的历史沿革[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8 贾立国;;曹植咏侠诗与侠文学的传承[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9 尹黎云;漫谈古代文人的自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10 易敏;在对译与比较中观察汉语词义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志云;;《说文解字》女部声训与汉代妇女地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曾腊梅;;称谓词“奴”的变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赵明正;;论汉乐府的贵族趣味和娱乐性[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4 曾琳;;汉画像石刻中的西王母文化剖读[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王纪潮;;中国古代巫、毒关系之演变——战国秦汉简帛材料中有关毒的人类学观察[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永太;侯幸峗;修彦凤;;小议中药炮制“q婪ā敝小皅馈钡恼范烈鬧A];中华中医药学会四大怀药与地道药材研究论坛暨中药炮制分会第二届第五次学术会与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7 魏建震;;周代社祀与西周社会秩序的建立[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俞志慧;;《国语·晋语四》韦注辨正[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9 王海波;刘颖;;凤凰的动物学原形探寻[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10 李大遂;;常用汉字义系字族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2 伏俊连;俗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鞠宝兆;《内经》藏象理论体系的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5 陈才智;元白诗派成立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林殷;命门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8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傅海燕;《黄帝内经》首见医学词汇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10 胡旭;汉魏文学嬗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亚卓;陆机诗歌美学风格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晚成;曹植思想与人格分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吴秀荣;《说文解字》表情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庄筱玲;魏晋南北朝拟古诗初探[D];厦门大学;2001年

5 韦春喜;汉魏六朝咏史诗试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浩;论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余全介;荀子诗说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8 张巍;花间词的社会文化阐释[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咏铃;爱情文学审美视野中的南朝乐府民歌[D];湘潭大学;2002年

10 朱玉彬;[D];安徽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37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137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0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