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部管弦乐作品看武满彻中晚期管弦乐法特征
本文关键词:从两部管弦乐作品看武满彻中晚期管弦乐法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央音乐学院》 2013年
从两部管弦乐作品看武满彻中晚期管弦乐法特征
李姜
【摘要】:武满彻(TORO TAKEMITSU)是20世纪日本现代著名作曲家,他一生所创作的作品在内容上涉猎广泛,体裁形式众多。本文将从其中、晚期两个阶段的创作中分别选取创作于1967年的《十一月的阶梯》与创作于1980年的《遥对来自远方的呼唤》,以这两部管弦乐作品为代表,从管弦乐法特征及音色布局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比对式的研究。在归纳出各自管弦乐写作特征与音色布局结构的同时,寻找出两部作品不同音响风格背后,各个乐器组之间的写作差异以及织体形态、写作风格化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从管弦乐技法的各个方面步步深入,力求最终挖掘出武满彻中、晚期管弦乐技术手法上的变迁以及技术背后更深层次的整体风格与创作理念上的变化。 本论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对武满彻的生平以及创作分期中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第二章中的第一、二节分别对《十一月的阶梯》与《遥对来自远方的呼唤》在管弦乐技法特征以及音色布局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各自的分析与归纳。第三章为两部作品比对式的研究,分别从乐队编制、同组乐器在两部作品中的运用、织体形态与音色布局以及局部风格化写作特征等方面作为切入。最后一部分为结论,重点归纳了前三个章节中的管弦乐法特征,并总结出两部不同时期管弦乐作品中整体管弦乐法风格及创作理念上的变迁。 本文的结论以两部作品各自的管弦乐技术手法为出发点,同时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中的风格化写作手法等特征,最终阐释出中晚期整体管弦乐法风格特征的变迁以及管弦乐技术手段与作品中所蕴含的创作理念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14.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志斌;武满彻的风格与观念[J];中国音乐学;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合和之声——中国古典音乐思想的文化探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 熊建新;魏莉;;论科吉奥产品的情感设计[J];包装工程;2008年07期
3 邢江浩;吴志军;;传统吉祥艺术在企业吉祥物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学报;2011年03期
4 管萍;;浅论佛儒道三教之融合[J];沧桑;2006年01期
5 惠娜;;传承与创新:关于设计民族化、本土化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年06期
6 穆宏燕;从细密画看伊朗文化的顽强性[J];东疆学刊;2002年01期
7 倪进;;论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研究方法[J];东南文化;2010年04期
8 常新,王春枝;科技与人文关系在中国历史的演化轨迹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王丹丹;张芳荣;;论阴阳美学在日式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1年09期
10 胡敏;;试析中国古代男性人体审美尚阴柔之成因[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武沛;;徘徊于两性之间的美——解读艺术作品中“中性”身体的符号[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2 朱林国;;心灵位置的坚守和精神居所的建构——徐俊国的精神生态诗学研究[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佴旻;二十世纪中日绘画革新比较与批判[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邵金峰;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魏扬;三首管弦乐作品中的旋律“音程向位”与和声“音程位”探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5 乌再荣;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苏州古代城市空间研究[D];南京大学;2009年
6 梁海;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技术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9 徐晓东;镜中野兽的醒来——论电影“奇观”[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盛华;建筑美术课程体系理论教学研究与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邹文兵;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盘长纹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孔元元;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现代翡翠制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周蕾;苗族服饰造型艺术中现代设计元素的发掘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5 董静;在东与西之间[D];河南大学;2011年
6 易兰;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华林;试论东方审美因素在中国现代铜版画中的体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沈雪;早期清真寺的审美特征与空间探析(610-1100)[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宫承涛;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民族化趋向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10 韩月峰;陈楚故地民间美术的遗存与装饰风格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志斌;武满彻的生平与创作[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民族管弦乐法”完成初稿[J];人民音乐;1960年02期
2 冯毅;;管弦乐配器法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瞿希賢;;对“管弦樂法原理”中譯本批評意見的答覆[J];人民音乐;1955年09期
4 王可之;对“管弦乐法原理”中译本的几点意见[J];人民音乐;1955年08期
5 尹耀勤,,赵志扬;对乐器法及管弦乐法原理的一些基本说明[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6 刘晖;;对管弦乐法课程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部分现象与问题的探讨与解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孙华宁;;谈钢琴的音色与触键[J];青年文学家;2009年12期
8 张巍;;简论克拉姆音乐作品中织体-音色形态及其作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9 Paul Fang;Ella;;Phywave Talking发烧碟录音解密[J];音响改装技术;2007年04期
10 张爽;;浅谈钢琴演奏的心理声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树坤;;小议儿童歌唱教学[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景佳;;如何演奏巴赫的《创意曲》[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3 陆锦芳;;趣味盎然的竖笛教学[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罗小平;;《老年精神音乐学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绪论[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莹;;浅谈钢琴作品中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性[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6 梁秀格;;加强合唱指挥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音乐生活报;2011年
2 深圳商报记者 徐松兰;[N];深圳商报;2011年
3 周皓;[N];音乐周报;2011年
4 申玉旺;[N];音乐周报;2006年
5 田可文;[N];音乐周报;2007年
6 周成林;[N];东方早报;2010年
7 关羽;[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短歌行 王逸驰;[N];电脑报;2004年
9 方文;[N];音乐周报;2003年
10 吴春福;[N];音乐周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小波;约翰·亚当斯管弦乐作品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2 檀革胜;武满彻晚期乐队作品的音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萃;武满彻和声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4 王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作曲家留苏期间音乐创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许志斌;武满彻中期作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6 金毅妮;18-19世纪管弦乐法素描风格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7 张娟;台湾新音乐(1945-1960)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
8 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红光;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10 赵冬梅;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姜;从两部管弦乐作品看武满彻中晚期管弦乐法特征[D];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
2 姚林江;徐振民管弦乐作品创作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3年
3 欧阳力行;马思聪乐队作品中的管弦乐法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
4 帖碧琳;雷斯皮基《罗马松树》交响诗管弦乐技法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5 丁晓军;西洋管弦乐MIDI制作技术与理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6 高玮;通过两种版本管弦乐曲《图画展览会》看配器中的“拆分”和“重组”[D];星海音乐学院;2013年
7 王春刚;MIDI技术在管弦乐作品制作中的实际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曾喆;色彩的融合[D];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
9 周明昆;管弦乐《空城》的创作技法[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10 李凤仙;关于陈银淑管弦乐作品《罗卡娜》的浅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
本文关键词:从两部管弦乐作品看武满彻中晚期管弦乐法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8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28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