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和声技法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

发布时间:2018-11-07 07:55
【摘要】: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今,中国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经历了西方和声技法的应用、民族风格的追求、中西结合拓展的发展过程。当前,对于和声技法的运用、发展已成为音乐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关注音高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多种文化融合交叉的世界文化背景下,确认中国作曲家的民族归属和文化身份,是当代作曲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而和声技法在中国的发展,终将经东、西互融的过程,走向创造个性化民族和声语言的创新之旅。
[Abstract]:Since the early 1920s, the music creation of Chinese composers has experienced the application of western harmonic techniques, the pursuit of national sty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t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of harmonic techniqu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of music theory.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cientificity and rationality of pitch structure, 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world culture of the fusion of various cultures, it is a new subject for contemporary composers to confirm the national ownership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Chinese composers.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harmony techniques in China will eventually go through the process of East and West blending, towards the creation of personalized national harmony language innovation journey.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
【分类号】:J6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甘璧华;自然泛音:东西方音乐共同的物理基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刘康华;;二十世纪和声的基本结构成分及其衍生的音高关系体系[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甘璧华;阿·齐尔品和索·古贝多琳娜作品中的东方特点及其比较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王建;对中国五声性调式的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秦川;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五度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娄文利;中国现代室内歌剧《命若琴弦》、《夜宴》音乐特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3 梁红旗;索菲亚·古拜杜丽娜音乐作品技法特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4 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刚;谈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和弦结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田红萍;中国当代女声合唱艺术特征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丁艳;江苏民歌曲调逻辑因素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颜胤盛;继承与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月芳;论丁善德早中期钢琴音乐的中西音乐文化因素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颖峰;杜鸣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和声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7 闫岩;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特性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8 邬晶琳;对中国改编钢琴作品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蓓蓓;古柏杜丽娜《七言》的音乐学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10 黄晓涛;从“土洋之争”到“多元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家;;对两首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和声技法的比较分析[J];艺术教育;2007年04期

2 杨亮;;贺绿汀声乐作品和声技法分析[J];电影文学;2008年10期

3 李芳;;浅析马思聪《汉舞三首》的和声技法特点[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08期

4 阮弘;异曲同工 不谋而合——我国民间音乐多声手法与西方近现代和声技法之比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5 崔佳;;由李斯特美学思想探析《爱之梦》第三首和声技法的基本逻辑特征[J];齐鲁艺苑;2008年02期

6 林松源;;持续的艺术——浅析马勒声乐套曲《流浪少年之歌》持续音运用[J];音乐创作;2009年01期

7 昌琳;;朱践耳早期钢琴作品和声技法探析[J];齐鲁艺苑;2009年01期

8 唐勇;;李斯特《裴特拉克十四行诗》和声技法[J];中国音乐学;2009年03期

9 杨家林;;肖邦钢琴叙事曲和声技法初探[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宫富艺;;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中的中心和音技术探析——以《第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J];齐鲁艺苑;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正艳;;浅析艺术风格——论民族风格与时代风格[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胡筱铮;;对当代复调教学的几点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匡雅玲;;浅谈歌唱中“字”、“气”、“情”的处理在演唱中国歌曲中的作用[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4 庄民权;;声乐训练的民族化问题[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5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王晡;;和声教学的阶段性、指向性和科学理念[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曹翠省;;论民族歌唱演员的全面修养[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8 施王伟;;谈现代歌曲创作的走向[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9 金明春;;论中国歌曲的衬字运用[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10 彭铁飞;付志华;;为振兴我国民族声乐而努力[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一仪;老年人需要什么样的歌曲[N];音乐周报;2006年

2 龙剑;北侗情歌“啊获炎”[N];贵州民族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段磊 实习记者 武子暄 实习生 魏宝红;特色舞蹈民族歌曲为圣火传递添彩[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8年

4 陈涤非;流行歌曲的民族风格[N];辽宁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周静邋沈仕卫 胡卡妮;评委点评:民族民间舞节目有历史性突破[N];贵州日报;2007年

6 徐晴岚;民族风格钢琴曲的探索之路[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用动人音符谱写久唱不衰的华章[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邬大为;夕阳吐金辉 老树绽新蕾[N];音乐生活报;2010年

9 刘钦明 文华 黄新华;《越洋电话》:歌唱盛世新农村[N];南昌日报;2009年

10 管小宝;继承 创新 促进民族音乐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童颖;叶小纲音乐创作中的和声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2 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3 于川;多元化的传承与创新[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4 王宝龙;20世纪下半叶新疆地区的交响音乐创作[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隋星;中国民族风格赋格曲主题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2 胡娅;试论如何把握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D];天津音乐学院;2004年

3 张珊珊;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研究与演奏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郑彤;赵元任艺术歌曲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毕秋娟;中国小提琴作品演奏技法探微[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6 肖敏;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风格和演奏特色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都本玲;中国传统声乐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李婷;谭小麟室内乐创作技法与民族风格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9 姜宇丹;从赵元任艺术歌曲中音乐与语言的共通性看其对现代音乐史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郭U,

本文编号:23157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3157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f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