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素材在朱践耳《第六交响曲》中的主要运用
[Abstract]:Among the scholar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usic, Mr. Zhu Jianer, who is now 86 years old, in a short span of more than 20 years, has inherited the national music culture and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and conscience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A series of high-quality symphonic works were dedicated to form a unique landscape in Chinese symphony music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His exploration of the sagacious idea and practice of symphony-the depth of creative idea, the new trend of creative techniques, and his popularity in professional music culture have established his irreplaceable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symphony music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thnomusicology, music aesthetics and composition technology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us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sixth Symphony in Southwest China, and probes into how he can achieve the unity of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his works. Let the world feel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music in his works.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
【分类号】:J6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项筱刚;朱践耳的四部交响曲及其创作思想[J];音乐研究;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华,张春林;巴赫《371首四声部众赞歌》的和声处理手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赵玲;“从朦胧中来,到朦胧中去”——从《牧神午后》看德彪西的艺术特征[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唐小波;“丁氏乐音体系”结构内聚力的体现——试析丁善德《小序曲与赋格四首》之一“序曲——思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段桥生;侗族多声部民歌的现状及保护与发展[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尹小艺;谢功成合唱曲《诺恩吉亚》结构探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赵德义;大气磅礴的三重赋格—朱践耳第九交响曲大赋格段分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施咏;21世纪音乐教育对乐理教学的新要求[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施咏;;音乐审美心理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孙晓洁;马思聪作品的和声技法研究——以小提琴作品为例[J];音乐研究;2001年04期
10 陈应时;一篇有助于解决“变”、“闰”争议的重要论文——读钱仁康《宫调辨歧》[J];音乐研究;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2 李小诺;论拱形结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3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4 周雪丰;钢琴音乐的力度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张磊;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6 吴志武;《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7 李如春;蒂皮特四部交响曲作曲技术分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波;异曲同工 相映生辉——朱践耳第六、第十交响曲的对比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孙丽伟;琵琶文化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志远;施光南歌曲创作民族特色的形态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郭小刚;我国汉族民间音乐现状的三种模式及其社会心理背景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严梅;朱践耳交响乐作品的根基[D];河南大学;2003年
6 胡远慧;湘西保靖县苗族、土家族民歌族性特征调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雯;中国流行歌曲改编的合唱作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帅红;白诚仁合唱作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冯卓慧;蒙汉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论草原民歌蒙汉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红光;无言之美——论杜兆植先生《G大调大提琴协奏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铭志,林华;朱践耳音乐作品中的复调技巧运用[J];中国音乐学;199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畏;;朱践耳作品在台出版[J];音乐世界;1991年02期
2 李久云;简述朱践耳交响音乐中的哲理性[J];云梦学刊;1999年01期
3 陆峰;论朱践耳交响曲创作艺术中的辩证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4 杨立青;《朱践耳交响曲集》序[J];人民音乐;2002年07期
5 郑英烈;朱践耳第一、二、四交响曲中的十二音用法[J];中国音乐学;1992年02期
6 陈大明;我看朱践耳的交响诗《纳西一奇》——兼谈其中西音乐之交融观念在创作中的实现[J];中国音乐;2002年02期
7 曹畏;朱践耳获第16届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作曲比赛大奖[J];人民音乐;1991年05期
8 陈文红;在交响音乐中融入哲理思维──论朱践耳的交响音乐创作[J];云梦学刊;2001年03期
9 刘文杰;朱践耳交响音乐作品的哲理思维探析[J];美与时代;2004年06期
10 雅文;立足本土 勇于探索──记“朱践耳交响音乐新作听赏会”[J];音乐探索;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建刚;叶(木丽)琴;;浅议“新民乐”与民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茂春;中国交响曲的丰碑[N];音乐周报;2002年
2 记者 傅庆萱;朱践耳作品制成30盘光碟[N];文汇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范昕;“钟鼓奖”时隔三年再“鼓”风波[N];文汇报;2010年
4 紫茵;北京现代音乐节制造音乐冲击波[N];音乐周报;2004年
5 赵世民;树个人品牌,雕声音商标[N];音乐周报;2010年
6 李瑾;专家评歌剧《雷雨》[N];音乐周报;2006年
7 梁茂春;交响乐是一种文化(八)[N];音乐周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邢晓芳;让合唱大国走向合唱强国[N];文汇报;2008年
9 王良才 张亭 任秀萍 吕仲起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朱践耳 中国著名作曲家;和谐家园最幸福[N];晋中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刁艳;中国作曲巨头聚首上海 唐俊乔用笛声写意新音乐[N];音乐周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少飞;1949~1981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2 刘贞银;东亚三国近现代音乐变迁的比较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春红;朱践耳《第二交响曲》戏剧性特性解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臧婷;朱践耳钢琴组曲《南国印象》教学及演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严梅;朱践耳交响乐作品的根基[D];河南大学;2003年
4 代水冰;朱践耳《第一交响曲》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李波;异曲同工 相映生辉——朱践耳第六、第十交响曲的对比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6 陶天;兼容并蓄 立足超越[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7 曾亮;朱践耳钢琴组曲《南国印象》教学及文化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何涛;闪烁人性光辉的诗篇[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昆宁;朱践耳创作的唢呐协奏曲《天乐》中的演奏艺术特征探微[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10 郑娜;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朱践耳钢琴作品[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46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346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