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搭建历史与当代的音乐桥梁——陈远林《飞鹄行》音乐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25 13:50
【摘要】:陈远林为女高音、单簧管、小提琴及电子数字处理系统而作的《飞鹄行》是根据汉代同名相和大曲所作。全曲没有任何声音的预置,从头至尾由效果器实时与真实乐器演奏的声音互动,让"音乐缩混"这个步骤直接搬到现场舞台上用,使声音的产生、处理和传递在现场表演中一次性完成。
[Abstract]:Chen Yuan-lin, for soprano, clarinet, violin and electronic digital processing system, is based on the Han Dynasty with the same name and Daqu. There is no preset of any sound.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e sound played by the effector interacts with the sound played by the real musical instrument in real time, so that the step of "music shrinking" can be moved directly to the scene stage, so that the sound can be produced. Handle and transfer in one-time during live performance.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号】:J6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蕴华;从《聊斋俚曲》中“银纽丝”小曲看明清民歌艺术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李城;迟震;;梨乡唢呐乐班的田野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宋恩伟;;乐舞一体话六代 秦汉俗乐占先声——秦汉俗乐兴起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4 李为渠;;宋元时期的宫廷音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5 海君;;论“宰割辞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6 何晴利;;“乐府”始创年代辨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7 侯晓霞;;八十四调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王萍;;论唐代琵琶诗之意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王晓茹;;论朱载X 《乐律全书》的舞乐思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罗世琴;由谣到诗——中国诗歌起源及其初步发展刍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连生;;诗赞体戏曲补论[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2 孙尚勇;;论汉代鼓吹的类别及流变[A];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应时;;论敦煌乐谱研究中的实证方法[A];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康瑞军;;论唐末仗内教坊的实质及其他[A];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强;田可文;;唐代坐立部伎研究中存见问题之试析[A];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国强;;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学习札记三则[A];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赛;;郑声三问——兼论先秦音乐文化交流[A];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黄康斌;;“张《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对《楚辞·远游》中两首古乐的考察[A];中国楚辞学(第十五辑)——2007年浙江杭州屈原及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2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3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国安;先秦乐政与乐教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5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戴庞海;先秦冠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7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8 王定勇;金词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9 王传飞;相和歌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曾智安;清商曲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阳;罗大佑歌词的文学与商业价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赵光强;道教曲牌音乐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陈继荣;魏晋人文思潮中的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初益辰;宋代宫廷音乐机构设置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樊引娣;演唱情绪在声乐艺术中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连峗;论中国扬琴形制的演变[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8 张应华;贵州梭戛“长角苗”音乐文化生态考察与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定勇;敦煌佛曲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10 王东阳;河南音乐文物及其史学价值[D];河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晨枫;;今日田歌:激情仍飞扬[J];歌曲;2003年04期

2 王艳;音乐的灵魂——《红色小提琴》音乐分析[J];电影评介;2003年02期

3 张守东;;寒窗夜深闻天籁[J];学习博览;2009年07期

4 徐多沁;徐多沁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管理辅助教材之三 学琴激情[J];小演奏家;2002年11期

5 杨宝智;也谈小提琴谐谑曲——读蒋雄达先生《关于小提琴谐谑曲》有感[J];小演奏家;2003年12期

6 欣乐;阴森恐怖的黑夜[J];小演奏家;2003年06期

7 友光 ,木子;帕格尼尼 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故事两则[J];小演奏家;2003年06期

8 蒋雄达;当今世界重大的国际小提琴比赛简介之一[J];小演奏家;2004年12期

9 ;信息传真[J];中外文化交流;2005年09期

10 王洁;;黄蒙拉《非常小提琴》非常有挑战性[J];北方音乐;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吉提;;受益于技术理论课间的横向沟通[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代海涛;程伟;郑荃;;基于试验和有限元基础上的小提琴动态特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3 姜筑;;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思考[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郝向明;;优秀的西特小提琴练习曲[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王锐;;乐中画 画中音——为美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一次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音乐欣赏讲座[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常佳;;关于小提琴民族化问题的一些思考[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7 张韵璇;;探索与定位——中国音乐学院 复调公共课改革[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刘朝;;起始阶段的小提琴音准问题新探[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高如;;五音与中医五脏关系探微[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韩毅;唐加福;郭伟宏;刘阳;;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多层批量问题(英文)[A];中国运筹学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峰;学习音乐应该抱有一颗平常心[N];中国艺术报;2009年

2 施雪钧;门外听“红楼”[N];音乐周报;2008年

3 乐桃;张乐让你大吃一惊[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蒋雄达;让小提琴歌唱起来[N];音乐周报;2003年

5 记者 匡丽娜;重庆新年音乐会(主场)昨晚奏响[N];重庆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吴丹;李传韵,,不按常理出牌的小提琴天才[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海珍 崔小红;马晓娟:用小提琴诠释对音乐的热爱[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8年

8 丁芷诺;对我国小提琴人才培养的思考[N];音乐周报;2006年

9 张浩 刘佳 刘新宇;神话与回声的交响[N];天津日报;2005年

10 郭青剑;全国小提琴考级优秀选手青岛展演[N];中国艺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鸣;约翰·科瑞里亚诺管弦乐写作技术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2 李如春;蒂皮特四部交响曲作曲技术分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3 徐昭宇;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4 张千一;碰撞、对话与交融[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5 庞莉;克热内克弦乐四重奏中的十二音技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6 卢璐;高为杰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健;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8 胡艺芳;从布里顿的三部协奏曲看他在传统与现代音乐手法上的融合及创新[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丁好;论古典奏鸣曲的形成[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10 顾之勉;微变奏—简约主义作曲技术之纲[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聪;用数字音频手段对拉威尔《波莱罗舞曲》进行音乐分析之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白伟刚;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音乐分析与演奏[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林滨;穆索尔斯基三组声乐套曲音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曹芹;试论肖邦谐谑曲的音乐创作特征[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畅;继承与借鉴[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6 苏莎;拉威尔《小奏鸣曲》的音乐分析和演奏处理[D];武汉音乐学院;2009年

7 宋晶;罗西尼喜歌剧中两位女主角罗西娜与辛德瑞拉的主要唱段及人物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林国宏;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创作思想及作品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勇;谷建芬及其歌曲创作探微[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张茂林;威尔第歌剧《法斯塔夫》中同名角色的塑造[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356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356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4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