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的哲学基础之比较——兼及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9-03-27 21:15
【摘要】:该文揭示了音乐学体系与音乐人类学所具有的不同哲学基础,并将这种哲学基础纳入哲学语言学转向以及后现代和文化生态的审视中。德国音乐教育家克莱南讲过:音乐是复数的,音乐教育是复数的、音乐学也是复数的。音乐人类学家内特尔也曾讲到:音乐人类学也是复数的。这也是文中音乐人类学家博尔曼所言:世界各种音乐的认识论和本体论都根植于其音乐文化语言的行为与活动中,理解不同音乐的语言世界是世界音乐认识论和本体论多样性的基础,是理解世界音乐总体性的前提。将音乐作为科学和将音乐作为文化是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在学科方法和研究上的分野,也是自然科学(以音乐物理音响分析)与人文科学(以语言与神话)在方法和研究上的分野。认识西方音乐学体系的有效性和有限性,以及它的文化属性,呼唤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走出西方音乐科学现代性的控制,以维护自身音乐的"语言家园"的独立性以及立足自身达到与其他文化音乐的"语言家园"的互尊、互识、互释与互动,是走向对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总体性了解和认识的必经之路。
[Abstract]:This paper reveals the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musicology system and musical anthropology, and integrates this philosophical basis into the turn of philosophical linguistics and the examination of post-modern and cultural ecology. German music educator Kleinan said: music is plural, music education is plural, musicology is plural. Musical anthropologist Netel also once said: musical anthropology is also plural. This is what the musical anthropologist Bormann said in the article: the epistemology and ontology of all kinds of music in the world are rooted in the behavior and activities of its musical culture and language. Understanding the linguistic world of different music is the basis of the diversity of world music epistemology and ontology, and the premise of understanding the totality of world music. Music as a science and music as a culture is a division between musicology and musical anthropology in disciplinary methods and research. It is als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natural science (analysed by musical physics and sound) and humanities (by language and myth) in method and research. Understanding the validity and limitation of western musicology system and its cultural attribute, calling for the linguistic tur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research, and stepping out of the control of the modernity of western music science, To maintain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language homeland" of its own music and to achieve mutual respect, mutual understanding, mutual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language home" of other cultural music based on itself, It is the only way to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s multicultural music as a whole.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分类号】:J6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志华;谢雪娇;;唐卡符号在社会变迁中的建构与解读——以德格八邦噶玛噶孜唐卡画的田野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赵曦;赵洋;;全球化视野中羌族释比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对话分析——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中)[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赵曦;赵洋;;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陈银珠;;刑法解释的立场选择:客观解释论之提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5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吴建冰;李作华;;稻作文化旅游与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7 蒋蓉华;焦俊刚;刘曲华;;基于绩效棱柱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西部旅游地区游客满意度评价模型的构建——以云南丽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8 廖莹;;以城市雕塑为例阐释地域性公共艺术建设的意义——黔东南地区下司县入口城市雕塑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9 牛秋业;不可通约与解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张定贵;;安顺屯堡文化价值要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刘春;;解析传统图形与现代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契合——以传统悬鱼造型图案在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的运用为例[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3 周敏浩;刘彦蕊;;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范式与表现形式评述[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史艳兰;;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石林景区导游词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5 康宝奇;杜豫苏;姚建军;何育凯;;审判组织良性配置和审判权优化运行的路径思考与展望——以西部某省会城市中级法院“全面设置专业化合议庭模式”为样本[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杨孝鸿;;斗鸡及其内在的文化意义与社会时尚——以南阳英庄汉画像石《斗鸡图》为中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胡志坚;;个案裁判规范之构建是司法裁决证立的关键[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8 支果;;民间法与盐业合伙契约[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9 孙芳;;村落仪式中的求吉——以济南市历城区黄巢村为例[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马漓,

本文编号:2448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448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b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