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音乐文化跨地域、跨民族的传播与流变
[Abstract]:Tibet (especially Wei Zang area in central Tibet) is the birthplace of Tibetan nationality and Tibetan culture and the center of Tibetan culture. It is also the central area for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perf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and Tibetan Buddhist music with unique ethnic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ost-Tibetan Buddhist period, the music culture of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ies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Tibetan Buddhism, gradually matured, perfect and systematized, and immediately became a kind of cultural strength. With the spread of Tibetan Buddhism from Tibet, the center of Tibetan culture, to the vast Tibetan areas, as well as to the vast areas of different places, foreign nationalities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rough the mutual contact and integration of music culture with each other, The archetypal pattern (or original form) of Tibetan Buddhist music culture has changed to varying degrees, forming a changing mode (or changing form). On the basis of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the basic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ation of Tibetan Buddhist music culture in the same cultural system and different cultural systems, ethnic and national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ies, this paper tries to transce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current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nd regional culture, and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Buddhist music culture as a whole.
【作者单位】: 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
【分类号】:J60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洋;吐蕃《礼仪问答写卷》中的藏族传统伦理思想[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乔政;吐蕃奴隶制社会经济初探[J];中国藏学;1994年01期
3 降边嘉措;古代藏族的灵魂观念与活佛转世制度[J];中国藏学;1995年02期
4 吕秋文;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治隶属关系促成之原因[J];中国藏学;1998年01期
5 申新泰;略谈西藏封建农奴制的形成[J];中国藏学;1998年03期
6 徐平;帕拉家族及其庄园[J];中国藏学;1999年02期
7 石硕;隐喻与权力:藏地古代的谜歌——德乌(LDEVU)[J];中国藏学;2000年02期
8 朱文旭;“吐蕃”考[J];中国藏学;2000年02期
9 熊文彬;从版画看西夏佛教艺术对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J];中国藏学;2003年01期
10 土呷;昌都地区建筑发展小史[J];中国藏学;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立明;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秦永章;元明清时期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的形成及其演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唐忠毛;现代性视阈中的佛教本觉思想批判与论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觉嘎;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6 周晶;20世纪前半叶西藏社会生活状态研究(1900-1959)[D];西北大学;2005年
7 宋朝阳;西藏产业结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曾现江;胡系民族与藏彝走廊: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历史学考察[D];四川大学;2005年
9 桑大鹏;三种《华严》及其经典阐释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马晓军;甘南多元宗教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鹏辉;清代西藏农牧业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2 索朗央珍;试析吐蕃王朝的非奴隶制社会性质[D];四川大学;2002年
3 王海燕;1927—1937年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陈志刚;颇罗鼐家族总理藏政与清朝治藏[D];吉林大学;2004年
5 马军;明朝对青海藏区的施政方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央倩;论藏族茶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曹志斌;散居回族农村社区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姬安岳;试论宗教改革在我国之可行性[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卢煜;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宗教文化的社会意义[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赵红杰;史性的沉重与诗性的轻盈[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晨旭;刘佳佳;;简述西方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情况[J];民营科技;2010年02期
2 张晓慧;洞经音乐述论[J];安阳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冯光钰;关于音乐与传播的思考[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寒声;中国曲牌体音乐的形成与“传”、“变”规律之管见——复民族音乐家好友冯光钰同志[J];中国音乐;2004年01期
5 龙婕;;弦子舞蹈的原始活化石——巴塘弦子舞蹈[J];作家;2008年08期
6 卡登!德,金经言!德;音乐社会学(续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卡登 ,金经言;音乐社会学(续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王晓坤;传统音乐在乡风民俗中传承传播与发展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赵山林;试论戏曲传播中的文学与音乐关系[J];戏剧艺术;2005年04期
10 李新;崔胜利;;当代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内蕴[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未未;网络音乐前景诱人 问题尖锐[N];中国文化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民;歌唱背后的“歌唱”[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行;美的孕育与绽放[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雷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过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3 郑红;浙派琴史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云;中英音乐交流的三个阶段(1793-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徐羽中;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唱片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潘禹羽;音乐的视觉推广[D];四川大学;2009年
7 陈志菲;中国当代颂歌的文化形态(1949-1979)[D];暨南大学;2005年
8 华慧娟;基督教赞美诗在滇北苗族地区的传播、演变与文化意义[D];西安音乐学院;2007年
9 王怡康;唐《破阵乐》考释[D];河南大学;2009年
10 魏翔;美声歌曲融入通俗音乐元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524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524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