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g小调弦乐四重奏》演奏研究
【图文】:
图 1 第一乐章曲式结构图参见图 1,格里格《g 小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一乐章是由奏鸣曲式结构创作而成,主要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这五个部分。格里格在引子部分中将主旋律以较慢的速度引入,四件乐器同时进行演奏。尤其是在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主题旋律中,呈现出狂热与躁动不安的音乐情绪,造成音响上的冲击。然而,展开部主题与呈示部主题在情绪和结构上,则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形式,展现了丰富的抒情性与旋律性,形成了鲜明的音响色彩对比。所以,这两种迥异的情感表达形成了一种令人振奋且极具戏剧性的音乐效果。格里格通过对主题材料的巧妙部署,通过主旋律因素和大量重复的和弦不断地打断代表第一主题匆促而有力的乐句,呈现出音乐的回旋游离的性质。这样的创作构思,笔者认为格里格的意图和安排,是为了与带有回旋性质的第二乐章相互呼应,也展现了格里格在音乐结构设计中把控全局的整体性创作思维,显然这样的写作手法也成为第一乐章的一大闪光点。此外,格里格在《g 小调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中,还使用了大量色彩丰富的和声以增添乐曲的情感色彩。最后,,再现部在结构上与呈示部的结构
和大提琴音区的降低扩张了外声部,这样的扩张使得音乐整体张力变强,形成了层次上的递进。而旋律则处在高音区,向上的模进使音乐具有一定的动力性。紧随其后,格里格又用大量的具有一定动力性的切分节奏以及节奏逐渐的减缩,促使了音乐情绪的推进,加强了音响的紧张感,赋予了各个主题音乐旋律流动的色彩性。当然,在和声色彩化的运用上,格里格也有巧妙的构思,比如在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主部旋律中,格里格就通过小七和弦、减七和弦、大七和弦和三全音的交替使用,造成了高度的紧张和强烈的音效体验。最后,主题在后面发生变化,由上行变为下行,由模进变为重复。在这一乐章中,模进和重复都是格里格为积蓄力量的而转变的,进而在之后出现了一个突强,且是三个乐器构成的一个柱式和弦所形成的长音。这里有一个创作上的亮点,格里格巧妙的在这个重复中加入了新的节奏——三连音的节奏。不仅使音乐织体逐步加厚,音区也进行了拓展更加的宽广。二、 第二乐章曲式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6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锡海;挪威格里格国际作曲比赛[J];人民音乐;2000年12期
2 张弦;;沿着格里格的足迹[J];人民音乐;2007年09期
3 白丹;;浅谈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风格特征[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阎妍;;浅谈格里格《抒情小品》的钢琴织体[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5 阎妍;;浅谈格里格《抒情小品》的钢琴织体[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6 珍妮特·格雷厄姆;唐桂青;;格里格的挪威之歌[J];文化译丛;1982年01期
7 列维克,翟学文;爱德华·格里格(上)[J];交响.西安音院学报;1983年03期
8 唐小波,郭和初;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音乐发展的动力特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陈亚钟;写给格里格的印象[J];音乐爱好者;2003年11期
10 陈岱;;从北欧小国走出来的音乐巨匠格里格[J];世界文化;2006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开门见峰格里格[N];音乐周报;2012年
2 肖复兴;格里格的《培尔·金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3 赵仲明;民族精神不朽 爱国主义永恒[N];音乐周报;2007年
4 刘玮;“挪威百灵鸟”将吟唱电影金曲[N];音乐周报;2007年
5 ;打动李岚清的音乐:经典必须“久盛不衰,百听不厌”[N];音乐生活报;2010年
6 何鹏程;美军有个专业殡仪队[N];中国国防报;2002年
7 白雪;欣赏多元音乐文化的实用手册[N];音乐周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琦;爱德华·格里格《幽默曲》研究与演奏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樝;格里格挪威民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D];河南大学;2015年
3 郭嘉辉;格里格e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6年
4 张欣宇;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集》(Op.71)中的印象主义萌芽[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5 王菲菲;格里格音乐创作的民族情怀[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陈艳兰;玲珑剔透出精品[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白辰;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的音乐特色及演奏分析[D];聊城大学;2017年
8 蔡颖熙;格里格大型钢琴作品演奏探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7年
9 李星;格里格《g小调弦乐四重奏》演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10 张凤玉;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的民族特征与演奏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60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660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