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论印青声乐作品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13 10:03

  本文关键词:论印青声乐作品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印青,我国著名的一级作曲家,从事音乐创作已有四十余年,所创作的作品有上千余件,并且在全军全国获奖的就有一百多个作品,创作中有歌曲、舞剧、音乐剧等等,其中以声乐作品最为著名,像少许我们大家耳闻则诵的作品,如《走进新时代》《西部放歌》《芦花》《天路》等等,并且受到很多的声乐爱好者和听众的喜爱和传唱,堪称我国当代的“歌曲之王”。所创作的声乐作品中,军旅歌曲、政治性题材歌曲影响更为广泛。他的众多作品中都具有着很强的时代气息,其中还引用了地方的、少数民族的、戏曲等民族音乐元素,很好的把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表现出来。鉴于印青在歌曲创作及声乐艺术的发展上所做出的贡献,因此,本篇论文在研究印青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上则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本篇论文第一章对印青的艺术生涯及歌曲创作历程进行简单的介绍。通过对他作品的了解,总结出印青的众多作品总是把握时代脉搏,并且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社会重大历史事件,以至于他的很多作品广为流传并受大家所喜爱。本章通过一一列举了他不同时期创作的各类作品,以此回顾他的歌曲创作历程。通过对他艺术成果的具体分析,体现了印青创作的作品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对我国音乐艺术道路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鉴于印青在音乐事业上的成果,这也正是为什么将《印青声乐作品创作特征与演唱分析》作为毕业论文来研究。其次第二章:在通过对印青一大批作品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大致将印青作品创作特征总结为三点来进行研究。时代性、民族性、情感表达的倾诉性。在每一个特征里一一例举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使读者或者声乐演唱者准确地把握印青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将作品很好的演绎出来。第三章:本章对歌唱的呼吸共鸣、咬字吐字、音色、速度节奏等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展开,通过实例分析对印青歌曲作品的演唱进行全面地分析研究,,并且文中以《祖国之恋》为例进行完整的分析,力求使演唱者感受到印青作品本身所表现的“精”、“美”、“真”,让演唱者完整地将这位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传达给观众,形成共鸣。
【关键词】:印青 声乐作品 创作特征 演唱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1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印青的艺术生涯及创作历程7-9
  • 一、 印青的艺术生涯7-8
  • 二、 印青的歌曲创作历程8-9
  • 1.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创作8
  • 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创作8-9
  • 3. 新世纪的创作9
  • 第二章 印青声乐作品特点9-26
  • 一、 时代性9-14
  • 1. 政治题材歌曲10-11
  • 2. 军旅题材作品11-13
  • 3. 社会题材歌曲13-14
  • 二、 民族性14-22
  • 1. 西藏音乐风格15-18
  • 2. 陕北音乐成分18-20
  • 3. 江南音乐韵味20-22
  • 三、 情感表达的倾诉性22-26
  • 1. 细腻的情感个人对社会的倾诉22-24
  • 2. 细腻且大气的倾诉24-26
  • 第三章 印青声乐作品演唱分析26-37
  • 一、 演唱中声乐技巧的运用26-34
  • 1. 呼吸、共鸣27-28
  • 2. 咬字、吐字28-29
  • 3. 音色29-31
  • 4. 速度、节奏31-34
  • 二、 以《祖国之恋》为例。词曲结合特征、曲式结构特征、旋律发展手法、情感处理等进行分析34-37
  • 1、 词曲结合特征35
  • 2、 曲式结构特征35
  • 3、 旋律发展手法35
  • 4、 情感处理35-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39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9-40
  • 致谢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宏宇;;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大众文艺;2011年17期

2 祁振欣;;印青:真情谱写时代颂歌[J];军营文化天地;2007年03期

3 屈塬;;缪斯之子——关于印青的随笔[J];人民音乐;2008年11期

4 张东迅;刘新芝;;契合时代精神风貌 放歌祖国前进心声——印青的歌曲创作[J];音乐生活;2009年01期


  本文关键词:论印青声乐作品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62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e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